要問封建的帝王哪一個不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沒兒子的想方設法都要弄出一個兒子,更何況有兒子的。
可偏偏趙匡胤干了一件讓人始料未及的事,他沒有把大位留給兒子,而是讓給了皇太弟。
盡管兄終弟繼這種事也有成例,可那是沒有辦法,趙匡胤死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局面,他有兒子,而且兒子已經25歲。
那么,如果歷史重來一回的話,趙大把位置交給趙德昭,權力能穩當嗎?
先來看一看宋朝前后的格局,宋脫胎于五代,在那個人人都可以坐一把皇位的時候,皇位的傳承可沒那么多規矩。
70多年的時間里,幾個政權輪流上演了弟弟上位、養子上位的情況,李存茂把位置給了弟弟,石敬瑭把位子給了侄子,郭威把位置給了養子。
就連趙大本人也是從人家的手里奪過了權力,這些明面上都是傳弟、傳侄、傳養子,實際上背后透露的強者邏輯。
父死子繼的傳統在那個時候已經被打亂,反而是兄終弟繼比較常見。
說到弟弟,趙光義同五代當中的弟弟們一樣,實力屬于強者。
別看趙大做到了奪回兵權,可是黃雀一直安靜地趴附在他的身后。
開封府尹這樣的重要職位被弟弟把持著,這個位置可不簡單,在之前那可是明日之君的象征,因為柴榮擔任過這一職務。
國都最頂的職位在弟弟手里,同平章事這種宰相級別的職務也在他的手里,這就為他培養自己的勢力提供了機會與背書。
既然趙大要削武將的權力,文官的地位肯定會上升。所以趙光義率先在文官當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朝堂之上站立的眾多大臣都支持趙光義,暗地里鼓搗兄終弟繼。
雖說武將們被靠邊站了,可趙光義從軍中出身,本身就是一個武將,軍中的黨羽自然不在少數。
實力有了,還得進一步解決得位的合法性。不論金匱之盟是真是假,但至少從法理上又為趙光義上了一道保險。
再看看對面的趙德昭,他不僅實力弱,而且合法性更弱。老爹活著的時候,他還不是親王更,不用說是太子了。
政治上缺少官員的有力支撐,軍事上也沒有戰功可言,在實力決定一切的時代,他這樣的“無能”人員怎會成為皇太弟的對手。
總之不論怎么說,兄終弟繼是當時的慣性,父死子繼僅僅是傳統,實力面前傳統不值一提。
趙大起兵靠的是禁軍,所以把持住了這支隊伍也就意味著把持住了上升的途徑。
雖然趙光義不直接統領禁軍,但殿前指揮使、宮中侍衛都是趙光義的親信。
那些被奪了兵權的將領別看已經開始養老,但他們的影響力還在,有的人與趙光義結成了聯盟,石守信就是一個例子。
有兵就有保障,再加上趙光義是文官當中的代表,所以文官系統也唯他馬首是瞻,通過重要崗位的安插控制了整個朝政。
宗室方面,趙光義也提前下手,爭取到了四弟趙廷美的支持。
趙廷美也是做著美夢的,只要自己支持兄終弟繼說不定將來他也可以從趙光義的手中接過帝位。
這樣一個以趙光義為核心的小集團就形成了,有兵有權有輿論,何愁大事不成。
趙德昭別說集團了,連一支像樣的隊伍他也拉不起來。趙普原來還支持他,可是趙普被排擠走了,放眼整個朝堂,趙德昭成了孤家寡人。
最令人不解的是,趙大能夠登上帝位,能夠杯酒釋兵權說明他絕對不是一個善人,至少政治敏銳性是有的。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弟弟的心思?可即便知道他也沒有采取措施,是托大了,還是沒來得及。
在他死前是準備拿下北漢的,可死亡來的太突然,以至于他沒有完成。
或許可以理解成,沒有統一,沒有穩定,趙光義還有用處。
趙大的想法似乎應是在解決了穩定之后,騰出手來再收拾弟弟,畢竟他死的時候還不到50歲。
偏偏弟弟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提前動手了,燭光斧影成了趙大看到的最后一幕。
這樣一個敢殺敢拼的皇太弟,怎會是一個柔弱無能的趙德昭能夠比的。
就算把皇位強硬的塞到了趙德昭的手中,恐怕黃袍加身這種事又得重新上演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