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茶商內卷現象嚴重,可能導致經濟下滑甚至企業倒閉的問題,“萬里茶道” 的概念被重點提出。這條起源于 17 世紀,南起福建武夷山,涉及閩、贛、皖、湘、鄂、豫、晉、冀、蒙九省(區),經蒙古國烏蘭巴托,最終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全長約 14000 公里的萬里茶道,承載著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外貿易歷史,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通過深入挖掘萬里茶道所涵蓋的 21 個省 90 個縣的歷史、文化和茶文化資源,將其深度融合,打造中國新的高科技附加值管理項目,有望整合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文化和文旅資源,促進茶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中國茶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注入新的活力。
1月14日,歐盟中國文旅產業首席專家、國家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咨詢專家陳放參加了一場圍繞中國茶文化發展歷程的交流會,與專家學者、行業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茶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出謀劃策。
在交流活動中,眾人聚焦茶文化重要性,提出以沉浸式體驗、打造世界茶文博園等創新之舉,深度融合農耕、游牧文化,拓展茶文化內涵,助力其傳承發展,增進文化交流互鑒。
隨著探討深入,茶文化的發展歷程成為了討論的焦點。陶院長提出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數字人、裸眼 3D 等現代科技,鮮活呈現茶文化歷史,開發茶葉產業參觀學習項目,借文化傳承撬動旅游創新,讓古老茶文化借力科技,重煥生機,吸引游客領略其深厚底蘊。擬于北京建世界茶文博園,用虛擬現實技術促遠程交流,以小茶點體驗等拓展收益;同時搭建萬里茶道商業平臺,與地方茶廠直供合作保質量,以實地旅游為支柱,融合文化與商業,驅動茶產業經濟增長。以利他原則挖掘茶文化,計劃打造茶文化系列特色小鎮,借助現代技術賦能,讓游客品茶間感受科技魅力,推動茶文化可持續發展。
同時在文化出海層面,鑒于全球孔子學院處境,專家倡導創新貿易模式、尋求文化認同助力茶文化品牌出海,使中國茶文化品牌走向國際,于復雜局勢下彰顯文化魅力、提升影響力,邁向文化自信。
在茶文化領域之中,歐盟中國文旅產業首席專家、國家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咨詢專家陳放先生分享了自身投身茶文化研究多年的經歷,憑借著對這份事業的滿腔熱忱與執著堅守,實地考察調研追尋茶文化最本真的源頭,積累下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為后續的茶文化研究與推廣筑牢了根基。先后精心撰寫并出版了《中國茶道之源》與《發現茶馬之路》兩部極具分量的著作。其中,《發現茶馬之路》更是開創性地總結出了茶馬之路路線圖,涵蓋了大唐茶馬之路、大清茶馬之路、世界茶馬之路以及海上茶馬之路。
茶馬之路路線圖
大唐茶馬之路路線圖
大清茶馬之路路線圖
世界茶馬之路路線圖
海上茶馬之路路線圖
回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陳放先生將目光聚焦于浙江龍井,傾盡全力打造浙江龍井品牌。從茶園的科學規劃、茶葉的精細采摘,到炒制工藝的改良創新、品牌營銷的戰略布局,迅速崛起成為全國的名茶,帶動了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為當地百姓蹚出了一條通往富裕生活的康莊大道,也為浙江龍井產業的蓬勃發展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此后,陳放先生的腳步并未停歇,為各地的茶文化發展與產業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武夷山大紅袍系列及福建的鐵觀音的推廣上,他深入挖掘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現代營銷理念,讓這一傳統名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云南普洱茶系列在他的精心策劃下,重拾茶馬古道的歷史記憶,以厚重的文化為背書,打造出一系列高端、特色的普洱茶產品;張家界的莓茶系列原本籍籍無名,陳放先生挖掘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與口感優勢,通過品牌塑造、包裝設計以及市場推廣,使其成功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備受消費者青睞的新興茶飲。
此外陳放先生還提到了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歷史與現狀、茶葉產業的發展以及國際茶文化與地方經濟等多個方面。從乾隆的母親與龍井的故事,到陸羽的《茶經》創作;從劉伯溫與福建紅茶的淵源,到云南、貴州的茶葉種植情況;從茶馬古道的歷史,到日本茶道在聯合國的地位等,內容豐富多樣,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交流會不僅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寶貴的思路和建議,也為茶產業的從業者、文化研究者以及相關領域的人士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茶文化將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