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9)
《論語》中,幾乎無處不談“學”。來看曾老先生一段著名的文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大家都很熟悉。“三省吾身”,不應解釋為“三次反省自己”;“三”,在這里指多次。如果確指三次,按照《論語》的文法,一般表述為“吾日省者三”。
后面恰恰三個反省的問題,巧合而已。
三個問題,按孔子對“好學”的定義,都可以界定為“學”的內容:
前兩個講人生大道,如何做事,如何交友;第三個相對具體,可理解為“老師傳授的學業,我復習了嗎”。
今天咱不談“大道”,就說學業的事兒——老師講了,到底如何“復習”?
有很多種復習的方法,但對《論語》這樣的經典而言,最好的復習方法,在我看來,是“代入法”。
很深奧嗎?并沒有。
所謂“代入”,就是讓自己走進去,走到經典里面,成為其中一員。
你學《論語》,就得把孔子當老師,回到孔子的時代,和子貢、子夏、子路做同學——固然和他們差距很大。
這方法,也是孔老師教的。孔子是如何學習的?
《史記》記載,孔子曾經跟師襄子學習鼓琴。他的學習方法,似乎有點慢,有點“笨”。
一首曲子學了10天,孔子還不打算學新的。師襄子有點著急,就催他。
孔子說,曲子雖然學會了,但還沒掌握演奏技巧。
咋辦?那就繼續學唄。演奏技巧掌握了,孔子還是不想學新的。師襄子問原因,孔子說,還沒掌握曲子的思想內涵。
這個嘛……師襄子似乎沒遇到這樣的學生,沒轍了。繼續學唄,學學內涵。
于是再學,直到掌握了曲子的內涵。孔子還是猶豫,因為“不知道作曲者是誰”。
然而,此時的孔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將自己融會到曲子的境界中,竟然根據曲子的意蘊,猜到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
這一境界,就是“代入”——讓自己融進去。
學《論語》,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孔子和學生、同僚們同臺演出的劇本。最初,這些人物、語言都是陌生的,你并不熟悉;沒關系,多讀幾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慢慢就熟練了。
這時候,你可以把自己“代入”,仿佛自己就在孔子身邊,不是觀眾,而是學生。
慢慢地,你發現了孔子的可愛,子路的勇猛,子貢的善辯,子夏的忠厚。
起初,這些名字就是一個個漢字,完全看不出什么特色。反復復習之后,他們的個性才會跳出來。
比如子夏,最初我對他無感。讀熟了,我發現有點奇怪:為什么別的同學都喜歡拿他做靶子?
比如子張,批評子夏的交友觀。
子夏的一個學生,莫名其妙地去找子張,問如何交友。子張也有點莫名其妙,就問他:“子夏怎么說?”學生回答:“子夏說,可以交的就交,不可以交的就不交。”
子張一聽,好嘛,靶子來了,把子夏的“交友觀”批駁了一通。子張說得頭頭是道,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要結交,好像很對。后來我一想,不對呀,孔子不是也不結交陽貨這小子嗎?
子游也諷刺子夏,說子夏教學水平不行,也就能教灑掃應對之類,沒教到根本。子夏聽說,急赤白臉地反駁了一通。
我就奇怪了,為什么子夏這么容易受到攻擊?
子張、子游都是個性比較突出、相對張揚的人,喜歡批評人;可為什么都針對子夏呢?
是子夏太優秀,還是太老實了?
這樣的問題,或許沒有答案;但只要你把自己“代入”進去,融到《論語》里面,其中的故事、人物,一定會鮮活起來。
把自己“代入”,你就成了孔子真正的學生。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