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四點半,除夕前夜,包括艷姐在內的地產人,在路上的、不在路上的,都被萬科的公告連發嚇了一跳:
2024年巨額預虧450億元,管理層核心人士郁亮、祝九勝、朱旭集體辭職。
實打實的上市公司公告,比幾天前的祝九勝傳聞更炸裂,更震驚一片。
經過一個晚上的發酵,今天早上,港股萬科高開9%充分說明了資本市場的態度。
艷姐覺得,這兩年萬科雖然已經不是行業第一了,但在很多地產人心里依然是妥妥的NO.1。萬科的一舉一動,標桿意義實在是太強了。
這次深圳國資全面派駐高管團隊接手萬科的管理,此前傳言許久的萬科走向國有化正在成為現實。
我們不禁要問,這場巨震是否會影響一大批正在暴雷的房企和混改性質的房企?
但可以肯定,這注定是一場房地產行業值得載入史冊的大事件。
最早喊出“活下去”的開發商,終究是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01
為什么是辛杰?
今天開始的萬科,已經不再是那個職業經理人主導的萬科了,而是“更紅了”。
艷姐再簡單復盤一下可謂這輪地產周期中幅度最大的人事調整:
郁亮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主席職務。郁亮辭去上述職務后,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并擔任執行副總裁職務。
祝九勝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會投資與決策委員會委員、總裁、首席執行官、授權代表等職務。祝九勝辭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朱旭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秘書、公司秘書、授權代表等職務。朱旭辭去上述職務后,仍在公司工作,聯系長租公寓事業部。
同時官宣的,是擁有深圳國資背景的四位大佬——
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辛杰,接替郁亮成為萬科董事會主席,并成為萬科法定代表人。
李鋒,2020年3月起任深圳市特區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2024年6月起任深圳市天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華翠,曾在茂名市相關部門任職,歷任深圳地鐵集團審計法律中心總經理,深圳建材交易集團總經理、董事長。
李剛,2018年1月至今歷任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深圳市地鐵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2021年11月至今,兼任深圳市睿印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
郁亮們的辭職有些突然,但辛杰的上任并不令人意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萬科每一次出現負面輿情,基本都是辛杰出面把控大局。對如今的萬科來說,辛杰是最合適的人選。
2023年11月初,萬科首遇“股債雙殺”,在隨后萬科與境內外金融機構舉行的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深圳市國資委有關領導,協同辛杰等共同為萬科站臺。
彼時辛杰表示,深鐵已經準備了豐富的“工具箱”,將根據市場情況進行有序釋放以支持萬科,包括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承接萬科在深圳的部分城市更新項目,幫助萬科盤活大宗資產,為萬科注入新的流動性,交易金額預計超過100億元。
他也堅定表態,萬科背后是深圳地鐵,深圳地鐵背后是深圳國資。
而在辛杰的主導下,萬科的大宗交易甚至成為其這兩年的一大亮點。
最重要的是,大家肉眼可見,深圳國資是用真金白銀在支持萬科。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2024年5月27日,在萬科深圳灣超總地塊掛牌結束的最后一刻,深鐵和深圳南山國資以22.35億元聯手摘地。
對于這宗地,艷姐來劃幾個重點——
使用年期30年,當時剩余不到24年,主要用途為商業辦公及酒店,且要求自持70%。
其實不難發現,萬科這兩年對于大宗交易的重視。
在比這次摘地稍早些的萬科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郁亮表示,堅決大力度推進商辦等大宗資產交易,計劃每年完成200億元。
有一個數據還是值得提一提的,2024年前三季度,萬科通過大宗交易回款232.6億元,已完成年度回款目標的78%。
根據萬科方面的最新說法,目前大宗交易已簽約259億元,盤活存量回收現金超百億元。
而對于2025年將要到期的公開債務,萬科方面向媒體回應,“將通過積極銷售回款、持續推進大宗交易、加快非主營業務退出和持續爭取融資資源等方式,應對相關債務兌付。”
很多業內的朋友也告訴艷姐,處理手中的大宗資產依然是萬科目前的重頭戲,各地為此還成立了很多大宗資產交易部門。
辛杰的上任,很可能加速萬科的大宗資產交易步伐,更多項目可以流動起來,更快回籠資金,減輕負債壓力。
02
這次不得不道歉了
相比于很多發不出年報的同行,萬科對自己的業績情況倒是從來沒有藏著掖著。
2024年,萬科預計全年凈利潤虧損約45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70.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約410億元,同比下降518.6%;基本每股收益虧損約3.79元/股,上年同期盈利1.03元/股。
這是多年的地產優等生萬科頭一次錄得這樣的巨額虧損。
萬科坦言,一是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規模和毛利率顯著下降。報告期內,房地產開發業務結算利潤主要對應2022年、2023年銷售的項目及2024年消化的現房和準現房庫存。這些項目大部分為2022年前獲取的土地,地價獲取成本較高,銷售情況和毛利率均低于投資預期,導致報告期結算毛利總額大幅減少。
二是新增計提了信用減值和存貨跌價準備;三是部分非主業財務投資出現虧損;四是部分大宗資產交易和股權交易價格低于賬面值。
萬科昨天在公告里說,公司對業績虧損深表歉意,將全力以赴推動經營改善。?
艷姐突然想起來前幾年郁亮和祝九勝的道歉。
2021年萬科中期業績發布會,當時萬科實現凈利潤110.47億元,同比下降11.68%,祝九勝感慨:“這讓我想起讀書時候,期中考試沒考好,心情很忐忑。忐忑之余,也不能忘掉立志長期成為好學生的定位和志向。”
到了2021年度的業績發布會上,萬科實現營業收入4528億元,同比增加8%;歸母凈利潤225.2億元,同比下降45.75%,這是萬科13年來凈利潤首次下滑,且幅度近腰斬。
當時郁亮說,昨天晚上我特別忐忑不安,交出這樣的成績單,倍感壓力。
以及此后火遍全網的道歉:
“2021年我們業績表現不好,讓股東失望了,我向52萬名股東表示誠摯的歉意。”
郁亮還說:“期待明年給大家交上合格答卷。”
后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不知道辭職后的郁亮和祝九勝,心里是否還會對股東們有所歉意?
不過這兩年,我們確實能看到,萬科也在出售資產,盡可能回籠資金。
就在昨天的公告里,萬科宣布與深鐵集團簽署協議,涉及紅樹灣物業開發項目49%相關收益權,轉讓價格為12.92億元;亦轉讓所持目標項目管理經營公司49%股權,價格為5824.72萬元。
在萬科這么多公開出售的資產案例里,艷姐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初的上海萬科七寶廣場。
這是萬科在上海的第一個廣場系購物中心,也是萬科商業體系中最賺錢的項目,多年業績均位列萬科商業項目第一。2024年1月底,七寶廣場整體估值為70.6億元,但協定的交易價僅52億元,萬科的折讓幅度達到26.3%,這也就有了當時很出名的一條新聞標題:
領展成功以近7折價格抄底上海七寶萬科廣場。
有點可惜,但這也是萬科不得不做的決策。
這一次,是真的為了“活下去”。
03
終成深國資“親兒子”???
很多人應該也都注意到了,在萬科公告連發約10分鐘,深圳市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便發布了一篇題為《多方積極支持 萬科發展迎來重大轉機 深圳國資:有足夠“子彈”支持萬科》的文章,“深圳發布”官方微信也在稍后予以全文轉發,官方態度和立場非常鮮明。
在這篇文章里,包括署名和未署名,提到了足足9位受訪對象,領域涵蓋深圳市國資委負責人、深圳市住建局負責人,深鐵集團和萬科方面相關負責人,甚至還有新上任的董事長辛杰。
辛杰首次以新身份受訪,他表示:“在各方及大股東強有力的支持下,新的管理團隊將積極實施‘一攬子’方案,有信心實現萬科隊伍穩定、財務穩定和生產經營穩定。目前公司已對今年一季度債務償付做好了安排。”
相比2000多字的內容本身,這篇文章更大的意義在于讓資本市場看到了深圳官方的態度,避免萬科出現更大范圍的股債波動——
好在今天的資本市場給力,萬科港股大漲超9%,也算對昨日公告做了階段性回應。
就在剛剛,有業內朋友向艷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意味著萬科從一家股份制企業全面轉向一家重國資背景的企業,資金壓力可能會減輕。
第二,深鐵集團辛杰出面當了一把手,未來萬科的管理班子可能還會陸陸續續出現很多國資背景的人士,未來職業經營的范圍可能會變小。
第三,萬科的項目可以流動起來,資金鏈有所好轉,證明萬科能“活下去”了,只是各方面性質會變,這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信心提振是很重要的。
艷姐覺得,萬科其實是一家國資背景但由職業經理人運營的市場化企業,如今,以郁亮和祝九勝為代表的明星職業經理人退下,地方國資成為主導萬科下一步發展的力量。
這里有必要再說一下2023年11月深圳國資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會,當時深圳國資委明確表示,國資國企有實力、也有能力支持萬科防范和應對各類風險。
艷姐注意到,彼時多家重要官媒都援引了這樣一個說法——
萬科是深圳國資體系的重要成員,深圳國資將萬科納入統計報表范圍,萬科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在深圳國資中占比均超三成以上,萬科的經營發展對深圳國資具有重大影響。
從深圳國資體系關鍵成員到如今深圳國資委的“親兒子”,萬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血脈置換。
結語
遙想8年前,深鐵集團從華潤、恒大等10家企業手中收購萬科29.38%股權,花費約664億元,當時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一片樂觀。
而去年,深鐵集團自身其實也出現了較大虧損,業界更多將此解讀為被投資萬科“套牢”。
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一邊是萬科巨虧的契機,另一邊是深鐵集團希望捋清甚至重新開始這一次投資,辛杰們的上任,更有了臨危受命的意義。
與萬科甜蜜蜜的那些年,辛杰和深鐵集團絕對不會忘記。
但一轉念,“活下去”,已經是7年前的事情了。
主編:張艷
責編:安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