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看的第一部影片是《射雕英雄傳》之俠之大者(以下簡稱《射雕》),之所以選擇先看這部影片,單純地是對金庸小說癡迷的一種反饋,也是對俏黃蓉翁美玲版《射雕英雄傳》電視劇的一種懷念。
并不是肖戰、莊達菲的粉絲,也擔心初一之后的口碑問題變得不太感興趣地去觀看,因此還是選擇在第一時間去觀看,想不被外界的評論所左右。看完之后,還是有點失望。這時候再看第一天的票房也就知道為何《射雕》在今年春節檔的叫座最強的幾部影片中為何排在最末的原因了吧?
徐克雖然是拍攝武俠大片的大導演之一,但是《射雕》無論改編還是在武俠的設置中,還是沒有超越以往,甚至在改編的過程中,敗筆太多。很顯然,這部《射雕》想強調的是俠之大者,幾乎是把《射雕》三部曲的一些重要橋段和內容做了整合,希望能夠強調俠之大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影片估計想強調的俠之大者不只是彎弓射大雕,但是也沒有體現出郭靖反駁大汗以殺戮為樂并非真英雄,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點,認為真正的大俠應心懷天下蒼生,以保護百姓為己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本就不是“以殺戮為樂”,這樣的人設不知道出自哪里?一生南征北戰的大汗本就是以保護蒙古兒女為己任,又怎么成為以殺戮為樂了?
眾所周知,在原著中,郭靖是憨厚、執拗、愚笨的,骨子里彰顯的是愚忠愚孝的一種本能,郭靖在金庸原著中,最終的成績是榮獲了“北俠”的盛譽,是真正的一代俠者,也是真正的俠義之士,是為民為蒼生的一種本能為己任的人設,最終戰死襄陽城,也是如此。
但是在這部影片中,郭靖靠自己的言語就可以“舌退”成吉思汗的“百萬大軍”,這純屬是一種瞎扯,本來笨嘴拙舌的郭大俠如何能夠有這樣的舌辭?這不是變成孔明諸葛亮了嗎?而且,肖戰的容顏過于硬核,并沒有演繹出郭大俠木訥執拗的一種性格設置;甚至在面對蓉兒和華箏的時候,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為愛情努力的一種執念。當然,或許改編的時間緊縮,以及為此需要鋪墊的內容太短;只是全片大部分時間都在找蓉兒的過程中,也并沒有彰顯出應用的分量。
此外,在蓉兒的角色設置中,莊達菲也沒演繹出“小東邪”的妖媚和邪性,黃蓉在江南七怪眼中是妖女,是非常邪魅的,是在和郭靖的長期相處中才慢慢地被潛移默化地感化和轉變的,但是在這部影片中,很遺憾的是,莊達菲并沒有演繹出黃蓉的本色。
或許是為了彰顯更多的俠之大者的一種大義,舍棄了其中的一些兒女情長。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劇情設置的又是在講述兒女情長的一種“尋找”;在如何平衡中,也沒有達到一種完美地契合點。甚至黃蓉本身有俏蓉兒的說辭,但是全片的一直展現的是灰土色的蓉兒,根本沒有體現桃花島上最靚麗的星的那種唯美。
只能說,這是編劇的敗筆。整部影片并沒有給人體現出讓人信服的“俠之大者”的一種大義和為民為蒼生的犧牲感。而且,在徐克大導演最擅長的武俠部分,也沒有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相反,很多已經觀看完的影迷認為在武俠的設置方面,表現出的是一種玄幻感,尤其是在西毒歐陽鋒一人面對蒙古大軍時的那種力抗,過多地應用了“玄幻技巧”,這違背了武俠的本意。
中原武學的玄妙,不是迷信,也不是玄幻,更不是“五毛特效”,這種頂著幾個“圓圈”就想彰顯內功雄厚的做法,顯然難以讓人信服。難怪也有網友要吐槽了。
誠然,已經被拍攝過多次的《射雕》確實不好改編,也不好拍。徐克本來想從俠之大者這個角度彰顯“北俠”郭靖的一種為民為國的情懷,也恰好可以迎合春節檔的主旋律。但過于牽強的主旨迎合,并沒有被完美地演繹出來。如果沒有粉絲的力挺,估計票房更加難看。讓喜歡金庸小說的粉絲是難以認可的,如果說走進院線去觀看這部影片,也是單純地為了紀念金庸大師和溫美玲版的射雕,是為了兒時的情懷去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