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名V項某剛自詡為項羽后人,春節去巢湖項氏宗祠后寫了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吹捧其所謂的先祖項羽,稱“在中國的歷史上,項羽是最受尊敬的失敗者,作為一個敢做敢當的男人,他是滅秦最大貢獻者,和劉邦爭天下,守君子之約,戰敗自刎,不把國家拖入永遠不滅的仇殺中,以一人的生命,換來社會安寧,戰亂的止息”………
項某剛把項羽拔高為“最受尊敬的失敗者”、“滅秦最大貢獻者”、“守君子之約”、“以一人的生命換來社會安寧戰亂的止息”,主觀上是無視史實地給項羽臉上硬貼金,客觀上或許是沒讀過史書純屬真無知。
比如項某剛稱項羽是“最受尊重的失敗者”,并且以司馬遷在《史紀》中將其列為本紀,給予其“和皇帝一樣位置”來證明這一點。
但在《史記》中,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分明是在譏諷項羽剛愎自用、頑冥不化,死不認錯,何談“最受尊重”?
甚至連三國的“阿斗皇帝”劉禪都譏諷過項羽“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于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一個“為笑千載”,倒是做實了項羽“失敗者”的命運。
比如項某剛稱項羽是“滅秦最大貢獻者”,但秦朝的滅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怎能簡單歸功于項羽貢獻最大?秦之瓦解崩塌,啟幕于陳勝、吳廣起義;秦之名存實亡,落幕于劉邦率軍進入關中,逼迫秦王子嬰退位投降。項羽雖然率隊在對秦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也只是滅秦過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已,秦亡的關鍵節點上都不見項羽,何談“最大貢獻者”?
比如項某剛稱項羽“守君子之約”更是天大的笑話。楚懷王熊心與項羽、劉邦等的盟約是“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項羽聽說劉邦先他一步攻破咸陽后不僅不守約尊劉邦為王,反而靠著兵力壓服劉邦,這是“守約”?項羽與其叔靠擁立楚懷王熊心起事反秦,秦亡后名義上把熊心尊為義帝,卻自封“西楚霸王”行分封天下之權,最后竟派人暗殺義帝楚懷王,并將其尸體拋入江中,這是“君子”?
至于項某剛說項羽自刎而死是“以一人的生命換來社會安寧和戰亂的止息” ,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歷史寫得清清楚楚,秦亡之后本應止戰還天下太平,讓社會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但正是項羽為穩固其霸主地位,不惜以“裂土封王”為利益挑動各國入關的軍功將領切割其上位君主地盤封王,激化各國軍隊頭目與其上位君主之間的矛盾,任其相互廝殺以損其實力,由此導致天下繼續戰亂不斷。
因此擺脫秦之暴政后的百姓仍然民不聊生,為謀霸業的項羽乃是始作俑者。項羽死后,劉邦又歷經數年才收拾掉項羽“裂土封王”留下的爛攤子,平定了天下,以仁術治國,為天下百姓帶來了安寧。
可見項羽之死,可謂“死有余辜”,他在垓下自刎身亡,并不是顧念蒼生“不斷的戰亂,永遠沒有一個終點”的善念,而是看到民心向背、眾叛親離后感嘆“天亡我”的心灰意冷。
而項羽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棄,主要是因為生性殘暴的他在統治期間所實行的一系列殘暴的政策,造成了社會嚴重的動蕩不安。
比如項羽在征戰過程中,經常對抵抗的城市進行屠城(如城陽屠城),而且他的軍隊紀律松散,經常劫掠百姓,使得他在民間聲名狼藉,大大削弱了其政治基礎。
在巨鹿之戰后,項羽殘忍地將20萬秦軍降卒在新安活埋,史稱“新安坑殺”,諸葛亮曾批評“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后永戒”。
進入咸陽后,項羽引兵屠戮咸陽,除了將深受關中百姓愛戴、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處死外,還一把火燒掉阿旁宮將天下財富付之一炬,在暴殄天物的同時也徹底失去了關中百姓的支持。
“誅嬰背懷,天下非之”的項羽不僅在政治上失去了民心,而且在道義上也失了同黨的支持,許多諸侯因此對他產生不滿,才相繼引發了齊王田榮的反叛及與劉邦的楚漢相爭。
在平定田榮叛亂時,項羽又對齊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破壞,其冷酷而殘暴的行為使許多原本支持他的諸侯轉而投靠劉邦,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孤立,導致自己落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項羽火燒咸陽、坑殺秦降卒、屠城等行為,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這些暴行不僅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還破壞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傳承。民國史學家蔡東藩對于項羽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值得項某剛及所有項氏后人學習和警醒:
“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特別是以網絡名V自居的項某剛,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渲染“強大的中國需要一戰證明自己”之類的好戰言論,甚至將“死多少臺灣年輕人大家心理上可以接受”為噱頭吸睛,言語之間竟毫無對“生命”的尊重和同種同族的同胞情義,可見項羽的“殘暴”之戾在人間荼毒之深。
明帝朱元璋曾對比項羽與劉邦之高下,稱“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可見武力與攻伐固然能取得一時的勝利,但真正的長治久安,離不開善念、仁政與寬厚的胸懷。
心有善念,不僅是治國安邦的智慧,也是一種個人修養。善念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最終成就的不僅是個人,更是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繁榮。
以項羽為鑒,戒殘暴,存善念,或許才是項氏子孫最應繼承的精神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