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首
春夏秋冬“四立”之一
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
合肥地區俗稱“打春”
“立”者,建始也
“春”,歲之始也
也就是說——
舊年的寒冬已經悄然過去
新年的四季自此拉開帷幕
昨天(2月3日)
22時10分
我們正式迎來立春節氣
斗轉星移示意圖(來源:星空探秘)
所謂節氣,最初依據“斗轉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則根據太陽黃經度數,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即公歷每年2月3日、4日、5日交節,諸如今年立春日為2月3日,農歷正月初六。舊時的干支紀法,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
陽明先生小像(作者:明·蔡世新)
“一年四季在于春”。遙想五百年前,明代思想家、文學家王陽明曾在立春作有一首《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詩中寫道:“臘意中宵盡,春容傍曉(一作晚)生。野塘冰(一作水)轉綠,江寺雪消晴。農事沾泥犢,羈懷聽谷鶯。故山梅正發,誰寄欲歸情?”春回大地、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場景,徐徐步入眼簾……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作者:明·王陽明)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相對于春節而言,立春的重要意義更加突顯,“儀式感”更加濃厚。如在鄉村,立春日通常要舉行“打春?!被顒樱衫先税缪荨懊⑸瘛保此敬褐瘢?,手持春條(加纏彩紙的柳枝條),象征性地打春牛(以稻草、竹篾等物制作,并用五彩顏料繪就而成)三下,邊打邊唱道:“春交六九頭,春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豐收不用愁……”
打春牛(來源:敦煌發布)
據說此舉為了打掉老牛身上的懶惰習氣,以鼓舞牛勁,所謂“打春”便源于此。在打春牛時,有鑼鼓伴和,十分熱鬧。期間,為求生意興隆,城里的工商業者也來加入到這項活動,“摸摸春牛腳,什錢都賺得”“摸了春條,百事做得”……此外,合肥地區還有“做春?!薄拔璐号!薄八痛禾薄百u春困”等活動,亦與之相關。
春牛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立春三朝,百草伸腰”。合肥民間對每年立春的交節時間尤為關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個數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頭(冬至日后第六個數九日的第一天)。今年立春便出現在五九的最后一天。民諺有云:“春打五九尾,家家啃豬腿,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耕牛。”兆示當年年景的好與差。
春耕(攝影:張恣寬)
另外,人們又擔心農歷某些年份有13個月的情形,立春出現在舊年臘月,以致下一年變成“無春年”,按舊時民間盛傳,寡年無春“不宜結婚”。當然,這是由不同歷法的時間差造成——為了適應寒暑的變化,古人在農歷中每19個年頭加入7個閏月,導致19個年頭里有7年里沒有立春,而所謂傳言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民政部回復龍年不宜結婚”(來源:中新經緯)
“儀式感”之濃厚,亦體現在官方禮制中。萬歷《六安州志》記載:“立春先一日,州縣正官率僚屬迎于東郊,赴春宴。至日,候其時,各具朝服,行鞭春禮?!边@日官員祭拜的句芒為東方之神,故赴“東郊”迎春。值得一提的是,廬州城內曾有“芒神巷”,便因當年巷內住有制芒神工匠而得名,即今阜陽路南段一帶。
“立春先一日”(來源:萬歷《六安州志》)
1991年的合肥芒神巷(來源:聚影拾光)
立春日也有獨屬的美食——“春面”“春卷”。春面,將面粉加水和均勻后揉成面團,用搟面杖搟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細面條,下鍋煮熟后盛起,多加蔥花、蒜末。而立春的春卷,則用新鮮的薺菜和頭茬新韭菜作餡兒。此外,還有“春盤”“春餅”及嚼食蘿卜等風俗,謂之“咬春”。如前文所言,舊時亦有擺“春宴”、喝“春酒”。
炸春卷(來源:合肥文化旅游發布)
典故、民諺、活動、飲食
共同構成了
迎春的這道獨特風景
春回大地
讓我們共同期待
新的一年邂逅所有美好!
· ENJOY ·
編輯 | 淝南居士
? 素材來源 | 《廬州府志》《合肥縣志》《無為州志》《六安州志》《巢縣志》《廬江縣志》《合肥諺語集》《合肥老城志略》《廬陽民俗風情》《廬江民俗》及新華社、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新經緯、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上海博物館、敦煌發布、合肥文化旅游發布、星空探秘、潛川牧歌、張恣寬美篇、聚影拾光、 往期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