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綿延萬里,泥沙沖刷沉積,孕育出萬頃濕地、百鳥翔集、黃藍匯聚的萬千氣象,東營港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喚醒沉積億萬年而成的“黑色血液”,以傳統化工“牽手”綠色低碳,實現噴涌而出后的華麗變身。
烯烴芳烴產業集群作為全市唯一成功入選省支柱型雁陣集群、臨港高端化工產業集群成功認定為山東省先進制造業集群、智慧化工園區成功入選國家數字化轉型案例……東營港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枝”;一方面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讓“新芽成大樹”,走出一條個性鮮明、步履穩健的綠色發展之路。
鍛造長板,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走近振華新材料碳四深加工升級改造副產氫能項目建設現場,幾抹紅色身影忙碌穿梭其中,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等各類工程機械加緊作業,主體框架雛形初顯。
據悉,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和延伸碳四產業鏈,充分利用振華石化順酐裝置副產的異丁烷產品,集中港區豐富的碳四資源,生產異丁烯、MTBE的同時,為順酐裝置進一步補充正丁烷原料,實現了資源優勢互補和產業協同發展。此外,副產的高純度氫氣是東營市氫能產業的有力補充,有利于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綠色、環保、節能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整個生產過程綠色、低碳,不僅實現了港區資源的優勢互補,更為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釋放出強大的“磁吸效應”。
向新而行,新興產業引領蝶變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動能轉換的“加速器”。東營港瞄準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積極探索實踐,論證實施了一大批新興產業項目,2024年,投資過百億的鴻豐、亞通、富海三大項目相繼落地,對解決國內“卡脖子”技術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乾泰技術研究公司的高強高模瀝青基碳纖維成功完成中試;諾爾生物的新型高效隔熱阻燃滅火材料、赫邦化工的半導體用特種環氧樹脂材料成功實現工業化生產,其技術達到國際一流、國內領先水平。新動能快速成長壯大,正在成為拉動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開發區依托全省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化工中試基地,探索形成“企業出題、共同體揭榜、共同研發、集群內中試轉化”和“技術引進、中試驗證、集群內轉化”兩套創新發展機制,實現“研發—小試—中試—轉化”的“全程貫通”。率先引入科研生態服務商,為先進化工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發轉化提供計算機模擬、高性能計算、實驗測試服務。“截至目前,東營港實施突破‘卡脖子’中試項目22個,就地轉化12個,新授權發明專利682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6.4%。”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道。
數字賦能,制造業向高質高端邁進
走進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工作人員通過智慧園區“確定性網絡+AI化工智能體”操控電腦、按鍵即可實時監測園區內關鍵信息。無論是園區企業生產負荷、能耗等運行數據,還是各種安全裝置狀態是否異常,確定性網絡都能如“網絡高鐵”一般準時準點,把“盡力而為”變成“確保所需”。
2024年,以東營港高端化工產業園入選省級數字經濟園區的契機和優勢,開發區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深入實施數字產業擴量倍增行動,“一企一策”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2024年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項目新增13家。深化“5G+智慧化工園區”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建成全國首張確定性網絡化工專網,有效提升區域內工業要素的流轉效率,釋放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4.1% ,數字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成功推動“東營港智慧化工園區”作為重點園區數字化轉型案例入選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經典案例。
俯瞰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優勢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高端化工多點開花,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實現融通發展,5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業集聚度達到94%,成為山東省唯一一家擁有高端化工、新材料、現代海洋領域三個“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的開發區。2024年,東營港經濟開發區聚焦產業升級、節能降碳、創新突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省內唯一“低碳化工園區(建設期)單位”。(大眾新聞·黃三角早報記者 王明華 通訊員 延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