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父愛的房間
□盧江良
光陰荏苒,那個書房,被廢棄作為書房的功能,已將近三十年。不過,在這三十年間,我每次回到老家,不管待的時間長短,總會去那里轉一轉。
那個書房,面積不到十平方,呈近乎于正方的長方形,無論房頂還是墻體,全部由木板釘制,內部設施極為簡單,前端開著兩扇窗,沿窗擺著一張木頭書桌,挨著書桌是一把太師椅;左邊是滿墻的書柜,全敞開那種,就是用木板分層和分格構成;右邊挨墻是一張硬板床,其實那只是一只敞口長木柜上蓋了一塊板。
記得,那年我二十四歲。當時,老家建成若干年的樓屋裝修,父親考慮到我寫作需要,特地在低矮的三樓,隔了差不多半間的面積,打造了那個書房。
按照目前的形勢,在一幢有著六個房間的樓屋里,騰出半個房間來打造一個書房,顯然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尤其是在城市里,每幢精裝的商品房,都無不例外地配置了書房。但時光回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偏僻的鄉村,一個農戶家里,父親此舉無疑是一種創舉,至少在我們老家那個自然村是前所未有的。
寫到這里,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你前面不是說你父親考慮到你寫作需要才打造那個書房的嗎?為一個作家兒子打造一個書房應該沒什么好奇怪的。
事實上,那個時候的我,雖然寫作好幾年,可收獲甚微,只在當時的紹興縣文聯主辦的內部發行的《少年文藝報》和《百草園》上分別發表過十余篇千字左右的少兒小說和一篇微型小說,以及在寧波市文聯主辦的公開發行的《文學港》上發表過一篇微型小說,離作家夢遙不可及,能否堅持寫下去也是一個未知數。
然而,父親不這么想,他與母親一致認為,我愛上寫作是一條正道,無論家里有多困難,都要全力支持我。而為我打造那個書房,就是支持的方式之一。
那個書房,自從打造好后,作為書房的存在,時間并沒多久!之前,我在廣州打工;之后,我便去了杭州;期間,不足三個月。一年后,我從杭州返回老家,在鎮上開辦文印社,又差不多半年。也等于說,我真正將書房作為書房,也就那么一點時光。更多的歲月里,它被我當作了書報刊、信件、日記和資料的庫房。
盡管那個書房,由于我的背井離鄉,未能派上真正的用場,但父母的支持和勉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讓我在后來的日子里成了一名以編輯為業的寫作者。
在我四十九歲那年,父親因腹部難受加上氣喘,在醫院就診被誤為淋巴瘤,在留觀室待了三天,轉到血液科病房便心跳停止,經兩度搶救終獲蘇醒,但于十三天后仍不幸離世。父親離開后,為了避免母親時常見到他的影像過度傷悲,我們特地將他的遺像掛到了三樓右邊房間的墻上,那個位置正好斜對那個書房的門。
此后,我每次回老家,還是照常會去那個書房。只是每趟進出書房,都會在父親的“注視”下,或取放書報刊、信件、日記和資料,或在里面待一會。
而每次回老家,首趟進書房之前,我都會肅立在父親的遺像底下,靜靜地仰視著他,合攏雙手拜上幾拜。每當那時,我仿佛看到他臉上露著欣慰的笑容。可隨即,我的心頭總會涌上一種莫名的痛,責怪自己選擇成為一名寫作者,因清貧而連累了家庭,使父親操勞一生,最終積勞成疾,將生命只定格于第七十四個春秋。
那個書房,在我之前的歲月里,只短暫地當過我的書房;在我以后的歲月里,似乎也不太可能再成為我現實中的書房。但它,是一個裝滿著父愛的房間。
2025.2.10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