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元年(1909),日本人沒想到,甲午海戰的十五年后,他們竟然在東沙島嶼的競爭上,敗給了大清帝國。
此前兩年,1907年,日本人西澤吉次帶著120名工人,登上了位處中國南海的東沙島,將其改名為“西澤島”。在日本海軍的支持下,日本人開始在這座僅有1.8平方公里的小島上,修建防御工事和各種移民設施,意圖長期占有東沙島。然而他們意料不到,在甲午海戰后再次崛起的大清帝國海軍,向著東沙島,進軍了。
1909年初夏,清朝先是派出軍艦飛鷹號協同一艘海關巡邏艇前往東沙島取證,并順道巡視了西沙群島。隨后,清廷又派出軍艦廣海號進逼東沙島,當時,中國國內正掀起新一輪的抵制日貨行動,中日在東北之間的對抗也正日益加劇。在此情況下,為了避免與清廷南北對峙、兩線“作戰”,加上大清帝國重建海軍后軍力迅速發展,日本人最終決定放棄已經侵占到手的東沙島。
▲見證清軍收復東沙島的飛鷹號驅逐艦。圖源:網絡
1909年11月19日,候補知府蔡康,在大清帝國軍艦廣海艦的護衛下登上東沙島。日本人無奈降下島上的國旗后,清朝海軍的黃龍旗在東沙島上冉冉升起,隨后,廣海艦又鳴放了21響軍炮,象征東沙島再次回歸祖國懷抱。
100多年過去,如今已經很少人知道,大清帝國在滅亡前兩年的這次南征壯舉,而更少人知道的是,在1894年甲午海戰慘敗后的清朝,曾經在1895-1911年最后的帝國余音中,迅速重建大清海軍。
1
1894年,盡管遭遇甲午海戰的慘敗,北洋海軍更是幾近全軍覆沒,但大清帝國并未放棄重新崛起的雄心壯志。
甲午海戰后,清廷一度將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及海軍內外學堂全部停撤,并將北洋海軍官兵全部遣返,但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新疆巡撫陶模等有識之臣的建議下,清廷開始重建帝國海軍。從1895-1899年間,清廷對外購買和自建了四十多艘軍艦,重新崛起成為亞洲海軍強國。
▲1898年下水的巡洋艦“海圻”號。圖源:網絡
1899年,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水師,并由葉祖珪(1852-1905)擔任統領;1904年,葉祖珪出任大清帝國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將以往各自為戰的清廷海軍統一管理,這也是清朝歷史上,南北海軍的首次統一入編。
至1909年,清政府將北洋、南洋、廣東、福建四支水師,統一改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兩大作戰系統,并由名將薩鎮冰出任海軍提督統領全軍,下面則由程璧光統領巡洋艦隊,沈壽堃統領長江艦隊。
當時,清廷巡洋艦隊共擁有15艘戰艦,長江艦隊則擁有17艘戰艦。與傳統想象中在甲午海戰后一蹶不振的印象相反,實際上,在1894年后的亞洲海域,大清帝國海軍已重新崛起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1896年,“海琛”號官兵合影。圖源:網絡
在重新恢復軍艦的大規模采購和制造外,清廷還恢復了因為甲午海戰而中斷的海軍人才培養計劃,1896年,清朝第四批海軍留學生再次揚帆出海,為恢復中國的海軍強國夢想負笈海外。
▲甲午海戰后、清朝末年的海軍留學生們。圖源:網絡
盡管處于重建之中,與日本海軍以及列強海軍仍有較大差距,但滅亡之前的大清帝國,與人們印象中積貧積弱的印象相反,在滅亡之前的十幾年,清朝顯示出了奮發圖強的勇氣與決心。
1899年,意大利試圖向清朝強行索取浙江的三門灣,沒想到的是,重建后的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竟然帶著海圻艦等5艘新型戰艦,公開與意大利在浙江進行對峙。看到清朝海軍竟然威武雄壯,意大利人最終不得不悻悻而退。
1908年,盤踞澳門的葡萄牙人越界進入廣東浚海,在屢次交涉無果后,最終清廷派出“海籌”、“海容”兩艘軍艦直接駐扎到了澳門邊界以威脅葡萄牙人。面對清朝人的“炮艦外交”和震懾,葡萄牙人不得不退回到了澳門境內。
▲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圖源:網絡
依托重建后的強大海軍,大清帝國開始毫不畏懼地公開跟意大利、葡萄牙人叫板,不僅如此,盡管相對列強實力弱小,但大清帝國的海軍,卻比李鴻章時期的北洋海軍,走得更加遠了。
1902年,大清海軍開始走向“深藍”,并到處巡視南海各個島嶼、升旗樹碑、宣示主權。在這種背景下,1907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海軍公開巡視西沙群島,并在林島(今永興島)鳴炮,升起了大清海軍的黃龍旗,并刻石立碑,寫下了“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至此”的碑文。
▲清朝末年海軍強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圖源:網絡
1909年,日益崛起的清朝海軍最終通過武力進逼,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了東沙島;隨后,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又帶領官兵乘坐“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前往西沙群島查勘,并為西沙群島上的15座島嶼刻石命名,宣告西沙群島為中國領土。
面對這一系列的雄心壯舉,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象,這個在幾年后滅亡的王朝,竟然為中國日后走向“深藍”,遠征海外早已打下了基礎。
2
為了重建帝國海軍,宣統元年(1909),攝政王載灃任命他的弟弟、從未學習過海軍的載洵,以及名將薩鎮冰等兩人為籌辦海軍大臣,1909年8月、1910年7月,載洵和薩鎮冰兩次率團出國考察海軍。
當時,載洵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訂購幾艘軍艦,對此時人將他諷刺為拿著國家的銀子到處“天女散花”,但事實上,載洵和薩鎮冰有自己的考慮。一方面,購買外國先進軍艦可以迅速增強清朝的海軍實力,另一方面,則是為清朝未來自行建造軍艦提供參考。
▲1909年,載洵和薩鎮冰考察德國造船廠。圖源:網絡
在考察英國時,載洵等人還引進了一個“新品種”——海軍陸戰隊,歸國后,載洵和薩鎮冰就在山東煙臺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的前身:海軍警衛隊。
▲載洵訪英時的留影(前排左一)。圖源:網絡
盡管被指斥為紈绔子弟,但在中國海軍的建設史上,作為清朝皇族的載洵,仍然功不可沒。載洵也有氣節,十四年抗戰期間,載洵堅決拒絕到偽滿洲國任職,誓死不從日本人,1949年,載洵最終病逝于天津。
3
就在這回光返照的最后輝煌中,1911年4月,大清帝國海軍的“海圻”號巡洋艦,開始了中國軍艦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
1911年4月,“海圻”號受清政府命令,在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的率領下,先是啟程前往英國,參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加冕慶典——艦隊海上校閱儀式;隨后,“海圻”號于1911年7月橫渡大西洋訪問美國。
▲1911年8月,海圻艦官兵在美國列隊行軍。圖源:網絡
海圻艦訪美期間,恰逢古巴和墨西哥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程璧光聽說后隨即帶領兵艦直奔古巴,古巴總統懾于海圻艦軍威,只得向程璧光表示:“古巴軍民絕不會歧視華僑。”海圻艦隨后在古巴停泊修整,并計劃前往墨西哥“訪問”追責排華事件。
當時,墨西哥發生了排華大屠殺,僅托雷翁城就有303名華人遇害。此前,墨西哥政府對遇害華人根本不予理睬,但聽說大清帝國的軍艦即將兵臨城下后,不等海圻艦到訪,墨西哥政府就直接向清政府賠禮道歉,并答應償付受害中國僑民的生命財產損失。在得到墨西哥政府的賠禮道歉表態后,摩拳擦掌、義憤填膺的海圻艦官兵這才取消了擬計劃對墨西哥進行的“炮艦外交”,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政治外交勝利。
而這種政治外交勝利的基礎,正是根植于甲午海戰后,大清帝國重新崛起的強大海軍實力。
▲1911年清朝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率隊在美國訪問。圖源:網絡
此后,海圻艦啟程返回國內,但就在這個當口上,國內的辛亥革命卻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當1912年5月海圻艦抵達上海時,它所服務的大清王朝已經滅亡,中國,進入了民國時代。
海圻艦,則直接從大清帝國的皇家海軍,轉身并入了民國艦隊。
時代,幡然巨變。
4
就在海圻艦環球旅行期間,在甲午海戰后重新崛起的大清海軍,此時則沿著長江江面,與辛亥革命軍進行著隔江對峙。
當時,清朝海軍統制(相當于總司令)、名將薩鎮冰率領著大清全部的海軍精銳,隔著長江江面各個要塞一路布防,這支在甲午海戰后重新崛起的帝國海軍,此時人心早已變動。面對整支海軍部隊革命思想的暗潮涌動,最終,當了四十多年清朝臣子的薩鎮冰以“有病需要醫治”、兩不相幫為由離開艦隊,選擇了讓大清海軍自行選擇前程。
▲薩鎮冰(1859-1952)。圖源:網絡
最終,1911年11月,國內的大清海軍選擇了集體歸順辛亥革命軍,并調轉炮口轟擊南下的北洋軍,使得革命軍得以重新控制了長江和漢江的交通,不僅如此,1912年1月,這支已變身為民國海軍的部隊,還北上進攻山東煙臺、遼東花園口,并在毗鄰北京的河北秦皇島進行游弋和武力示威,給茍延殘喘的清王朝以極大震動。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至此,清朝海軍宣告終結,新崛起的民國海軍則以特殊的方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民國成立后,作為國內公認的海軍元老,薩鎮冰長時間被邀請擔任民國的海軍總長,1927年北伐戰爭后,67歲的薩鎮冰最終脫離軍政兩界,回到福建老家做起了公益慈善,并從海外募資籌建醫院,從此不問政事。
但大清帝國遺留給民國的海軍資產,則因為民國的亂世不僅不能壯大,相反還因為國內的分裂局面和船只的損耗而不斷萎縮,盡管如此,1894年后清朝外購和自建的軍艦,始終仍是民國的海軍主力。
例如清朝向日本訂購的永豐艦,就曾經參加了由孫中山發起的護國討袁運動,隨后,永豐艦又經歷了“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永豐艦被改名為中山艦。
5
而抗戰殉國,則成了大清帝國海軍最終的集體歸宿。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海軍僅有66艘軍艦,其中絕大部分還是清朝遺留下來的,當時,民國海軍總排水量只有6.8萬噸——與之相比,日本海軍則擁有各類軍艦308艘,總噸位達120多萬噸,且擁有艦載和陸基飛機1000多架。
面對這種敵我力量懸殊的局面,清朝遺留軍艦最終以一種悲壯的方式,選擇了在抗戰中衛國就義:1937年底,在阻擊日寇沿長江進犯的江陰保衛戰中,清朝遺留的海圻艦、海容艦、建安艦、建威艦等多艘戰艦,最終在奮力抗擊日寇、受損嚴重的情況下,由國軍官兵自沉于長江,以阻礙日寇沿長江進犯。
▲1937年,海圻艦被壯烈自沉于江陰。圖源:網絡
另外,1937年9月25日,清朝留給民國的建康艦,最終在江陰保衛戰中,被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后沉沒;應瑞艦也于1937年,在與日軍作戰中,于安徽馬鞍山采石磯被日軍飛機炸沉;此外,肇和艦則在廣東虎門抗戰中,和日軍夕張艦交戰,后被日軍飛機擊沉;1937年12月12日,同安艦則為了封鎖青島航道,阻攔日軍進攻,被國軍官兵悲壯自沉于青島小港。
清朝遺留軍艦最悲壯的,莫過于中山艦的毀滅。
1935年,作為海軍名將薩鎮冰的侄孫,薩師俊成為了中山艦的第十三任艦長。1938年,武漢會戰打響后,薩師俊帶領中山艦官兵奔赴武漢保家衛國,并奉命將中山艦上的三門大炮拆下,以支援武漢外圍的防空火力。
▲中山艦舊照。圖源:網絡
從1938年6月至10月,中山艦一直負責警戒金口至嘉魚、新堤沿江一帶,奮勇抗擊日寇入侵。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下,舵機和鍋爐完全毀壞,整個軍艦失去控制,幾分鐘內進水達1米多深,隨后,中山艦完全喪失了動力,開始在長江上隨波逐流。
盡管如此,艦長薩師俊仍然堅持在駕駛臺上指揮作戰,隨后,日軍飛機又炸中中山艦艦首,薩師俊雙腿被炸斷,血流如注,但他仍然忍住劇痛,堅持指揮官兵開炮轟擊日寇。
官兵們看到艦長薩師俊已身受重傷,就想用舢板帶他上岸醫治,沒想到薩師俊卻說:
“諸人員可離艦就醫,但我身為艦長,職責所在,應與艦共存亡,萬難離此一步。”
當時,中山艦駕駛艙內也已進水,軍艦已沉沒在即,隨后副艦長呂叔奮當機立斷,下令強行將雙腿已被炸斷的薩師俊和受傷官兵轉移到舢板,舢板剛剛離艦時,中山艦艦首就高高昂起,有如英雄昂首挺胸般慷慨就義,隨后在嗚咽壯烈中沉入江底。
而剛剛被轉移到舢板上的薩師俊和24名受傷官兵,則被日軍飛機瘋狂掃射,最終全部壯烈犧牲,尸體全部沉入長江,不知所蹤。
就在武漢會戰前,薩師俊曾經對部隊官兵們說:“吾任之所在,生死以之,但愿以身殉國!”
這位出身海軍世家的中山艦艦長,最終將生命和熱血,拋灑在了長江之上。
▲薩師俊(1895—1938)。圖源:網絡
中山艦的毀滅,最終也成了清朝并入民國海軍軍艦的壯烈絕唱,至此,那支大清帝國海軍,最終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保家衛國的不屈抗戰中集體慷慨就義。
作為中國海軍的國寶級人物,歷經清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個皇帝,又經歷民國, 等到了新中國成立的薩鎮冰(1859—1952),則一直活到了1952年,享年93歲。
就在去世前一年,1951年,當聽說中國人民志愿軍攻克漢城的消息時,當時已經92歲的薩鎮冰忍不住喜極而泣。這位經歷北洋海軍在朝鮮慘敗的海軍老將,后來又擔任過清朝海軍總司令(海軍統制)和民國海軍總司令(海軍總長)的老人激動不已,他就此揮毫寫下了一首詩: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
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那顆寄寓海軍強國夢想的心,始終不曾泯滅、壯懷激烈。
參考文獻: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
劉傳標:《民國海魂:抗戰海軍英豪肖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