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索夫肖像》是列賓于1901年創作的素描杰作,可是百余年來離奇失蹤。俄羅斯相關藝術機構苦苦尋覓近百年的作品2024年六月初突然出現在法國的一場現代主義藝術拍賣會的目錄上,引起全山石先生的關注。
全山石憑借自己的專業眼光,從微信上發過來的作品照片,認定這是一幅好素描。可是,令他疑惑的是,一個現代藝術品拍賣會上怎么會有一張來自俄國的素描。他再仔細地研究了這幅畫,憑著閱歷和經驗,知道在畫布上畫素描是非常困難的,畫成深入細致的肖像更難。因為若有筆誤很難修改,容易畫膩,需要高超的素描修養。據他所知,俄國只有列賓、謝洛夫這兩位巡回畫派的巨匠,常用木炭在畫布上畫出過精彩的素描肖像作品,但兩個人的風格截然不同。全先生一眼直覺,認定這應該是列賓的作品。可是一百多年過去,列賓的作品大多都已典藏、陳列于俄羅斯各大博物館之中或被收藏家珍藏。難道還有“漏網之魚”?
列賓 斯塔索夫肖像 布上素描 1901年
從拍賣公司的拍賣圖錄和資料信息顯示:1.這是一幅20世紀初的俄羅斯學院的作品。2.作品標題為《留胡子的老人肖像》。3.作者在畫布右上角用西里爾字母書寫簽名(西里爾字母源于希臘字母,是由基督教傳教士西里爾〈827-869年〉在9世紀為了方便在斯拉夫民族傳播東正教所創立的,被斯拉夫民族廣泛采用,因此有時也稱為斯拉夫字母)。4.作品來源為DimitriSnegaroff先生的舊藏。當前作品歸其后代所擁有。全山石從上述信息中得以判斷:1.拍賣公司并不知道這件作品的具體作者及歷史地位。2.他們也不知道所畫的是誰。3.他們不認識舊俄羅斯文,誤認為西里爾字母。4.作品舊藏是迪米特里·斯彼德洛夫先生,這是俄國人的名字,估計這幅素描是十月革命之后一批白俄移居巴黎時攜帶的藏品。以上信息增強了他對作品真實性的判斷。
列賓、斯塔索夫、高爾基
雖然許多資料中可以看出這是列賓的手跡,可是要從拍賣公司微小的圖錄中判斷作品的真偽去參加競拍,心中還是忐忑不定,十分冒險。
輾轉百余年的俄羅斯繪畫大師的
素描杰作終抵中國
為了證實這幅作品到底是列賓的親筆畫作還是臨摹品。全先生把照片發到俄羅斯尋求俄羅斯博物館專家作出判斷意見。俄博給的回復是:1、作品所畫的確實是斯塔索夫。2、列賓曾畫過斯塔索夫素描肖像,作品收藏在俄羅斯伊爾庫斯克地區藝術博物館。3、列賓作品都有作者簽名。所有材料都不能確定在法國這幅素描是列賓所作。回音幾乎是否定的。
《斯塔索夫肖像》運抵杭州
可是,他總感到這幅畫似曾相識,頭腦中不斷地翻飛著記憶,回憶著列賓的作品,恍然記得藏書中有一本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列賓畫集。可是數次搬家,他的藏書已分置于各處,這本畫冊早已杳無影蹤。就在彷徨之際,突然他在臥室的書架底下瞥到《列賓畫集》(莫斯科國家藝術出版社出版)。這是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赴俄羅斯留學時購買的。奇跡發生了,當他翻到第68頁時,赫然地看見一幅與拍賣品一摸一樣的圖片《斯塔索夫肖像》(1901年作)。
全先生頓時感到興奮、欣慰和釋然——這是列賓為俄羅斯民主主義藝術理論家、美術史家斯塔索夫所畫的一幅素描肖像。而且畫冊上清晰地標寫著:“至今不知道收藏在什么地方”的注釋。也就是說,在1948年到1950年間編纂這本大型畫集時,這幅畫就已流失。因此俄羅斯博物館的藏品檔案和清單造冊中沒有該畫的記錄。為此,他們也曾苦苦尋找這幅素描杰作,但百余年來,尋覓無果。
就在臨拍的那天晚上,全先生對拍下這件作品就更有信心了。他斬釘截鐵地對在法國的委托人說:對本次競拍咱們志在必得,不設限價,祝咱們好運!
最終全山石藝術中心拍下了這幅作品。
時過3個多月,2024年9月21日,一個周六的上午,經過辦理各種手續,由國際藝術品專業運輸公司運送,這幅在民間輾轉百余年的俄羅斯繪畫大師的素描杰作,繞半個地球,穿越大洋滾滾的波濤如約而至,來到了全山石藝術中心。
打開箱子的一瞬間,在場的人都驚詫不已——嚴謹的造型,沉著的調性,分明的層次,交織有序的線條,以及畫筆所展現出的人物精神性格,栩栩如生!而且有著畫布上素描特有的底層肌理,更顯得斑駁、微妙而厚重。一百多年過去,保存基本完好,再看背部的畫框和畫布,顏色已經暗黃,呈現出歲月的容顏和滄桑。在藝術中心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建館2024年十周年慶之際,《斯塔索夫肖像》入藏藝術中心,誠可謂“有鳳來儀,彌足珍貴”,對于藝術中心美術館“西方美術作品陳列”而言,是錦上添花。
俄羅斯美術史上一筆
濃墨重彩的軼事和佳話
這幅作品因為這樣一段離奇和曲折經歷,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審美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還有一段畫家列賓與畫中主人公斯塔索夫之間的充滿戲劇性的情緣,他們的故事成為了俄羅斯美術史上一筆濃墨重彩的軼事和佳話。
斯塔索夫(1824-1906年)是俄國藝術評論家,熱心研究音樂、繪畫和文學。他作為列賓藝術道路上的引路人之一,幫助列賓嶄露才華。列賓自然不負所望,最終成為19世紀俄羅斯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卓越的表現技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推向高峰。可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因在某些藝術觀點上截然不同,常常引發尖銳的沖突和爭論。
列賓完成《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后的1873年,去歐洲考察,由于歐洲的藝術觀念與俄羅斯民主主義的藝術觀念相互激蕩,形成了他十分矛盾的心情,甚至貫穿了他整個藝術生涯。所以,從列賓與斯塔索夫認識的第一天起,兩人就爭論不斷。他們之間爭論的焦點就是“藝術何為”的問題:是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民族、為人生而藝術?
對于斯塔索夫而言,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是不言而喻的。關心列賓的朋友都對他提出告誡:作為一個血管里奔流著俄羅斯精神的畫家,最重要的應是描繪俄羅斯生活中沉重的、堅強的、幾乎是粗野的身體……
列賓并不否認斯塔索夫主要的藝術觀念,他的藝術創作也堅定地遵循著民族性和人民性,可是在幾次歐洲考察中對歐洲繪畫語言是如此著迷。因此自身成了巨大的矛盾體,他與斯塔索夫的爭論也體現了內心矛盾和掙扎。一方面列賓接受斯塔索夫的引領,一方面又固執地去歐洲學習、體悟西方油畫的語言魅力。他在繼1873年至1876年游學歐洲三年后,于1883年與斯塔索夫相約又一次去歐洲考察。
有一天,他們到了德累斯頓,由于趕上過節,所有的博物館都關閉了。列賓就用兩天的時間為斯塔索夫畫了一幅油畫肖像。列賓把斯塔索夫的精神狀態和剛毅的外表畫得惟妙惟肖。這是一幅正面像,神情十分嚴肅,顯現出斯塔索夫對歐洲藝術審慎的態度。這一趟旅行,他們最滿意的是倆人之間那些有意義的談話,講述一生中最有意義、最重要的思考。列賓本希望通過這次旅行,讓斯塔索夫對歐洲油畫有直觀的感受和理解,并能包容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但最終還是斯塔索夫說服了列賓,使他受到了震動,思想矛盾得到了一些化解。
回國后,列賓相繼創作了作家托爾斯泰、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女演員斯特列別托娃等肖像作品,構筑了體現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形象長廊……憑借這些具有民族性和人民性的創作以及爐火純青的寫實繪畫技巧,列賓在俄羅斯美術史上確立起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對于這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作品,斯塔索夫持十分贊成的態度。
這段佳話所體現出來的藝術為時代、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巡回畫派民主主義美學觀,以及油畫本土化、民族化的指歸,其思想的精髓是“美是生活”,至今并未過時。相反,對于當前中國因長期受西方繪畫觀念沖擊,而存在一些認知焦灼、彷徨無據的現實主義油畫創作,對于藝術創作如何適應新時代人民的審美需求,應該具有很大的啟示性的意義。這也正吻合了全山石藝術中心辦館的宗旨。
幸甚至哉!憑借全山石先生的慧眼及睿智,藝術中心收藏到列賓的素描杰作《斯塔索夫肖像》,實乃藝術中心之幸事,也是中國美術界之幸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