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父母,當年最希望的,是孩子能成為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90后的父母,當年最希望的,是孩子學習優秀,考上名校,有個好前程;今天,父母的希望,已經降低到了只要孩子不被霸凌,身心健康、心智健全即可。
其實,不是父母的期望降低了,而是從報道出來的一件件校園霸凌、一樁樁青少年案件,我們看到不少孩子年紀輕輕,卻表現出無趣、冷漠、麻木,甚至殘忍...教育怎么了?社會怎么了?孩子怎么辦?
教育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內卷時代,孩子普遍缺乏三樣東西:求知的欲望、愛的能力、審美的能力。于是,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帶孩子旅游、社交、參觀藝術展,乃至看心理醫生。
不過,這些都屬于事后的補救辦法。孩子從小缺乏感受力,才是問題的根源。
感受力,顧名思義,是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感知能力,它是一種元能力,感受力健全的孩子,才能對身邊的東西產生興趣,從而催生出求知欲。
比如,領孩子去看美術展,缺乏感受力的孩子,往往很難對此感興趣,即使勉強聽家長介紹完一幅畫好在哪里,最終孩子知道的,也只是關于這幅畫的“知識”,而不是對藝術的興趣,更不是審美。
以上部分觀點,轉述自著名出版人、作家蔣一談老師,這其實也是他耗時多年,為中國孩子創作《植物的詩》《動物的詩》繪本的主要原因。
▲蔣一談
如果說有一種文體,能用最簡短的文字傳達最深沉的感情,從而觸動人的心靈,那就是詩歌。常有人不屑:讀詩有什么用?事實上,詩歌對孩子而言,培養的正是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力。
不過,《植物的詩》《動物的詩》還不同于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或現代詩,而是蔣一談老師經過多年研究,針對AI時代,如何從小培養中國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力,專門創作的一套繪本。
在西方國家,優秀的繪本,是家長培養幼兒感受力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務之一。蔣一談老師,是敏感的詩人,又長期研究中國青少年成長,因此,深諳現代孩子缺什么,對這個世界的痛感在哪里,以及從哪里入手培養感受力最合適。
蔣一談老師還是資深出版人,對出版市場如數家珍。因此,深諳國外優秀繪本在培養中國孩子感知力上存在的不足之處。《植物的詩》《動物的詩》正是從幼兒閱讀的生理機制、認知機制和學習機制出發,無論詩歌文本,還是繪圖,都做到了孩子能無障礙接受和吸收,在春風化雨中播下美和善的種子。
今天,所有孩子一生下來就是數字化時代的原住民,從而大大降低了對所處的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不遠的將來,AI的全面侵襲也許會使孩子的感受力更加被消解。
人的獨特性在哪里?一旦失去獨特性,和機器競爭的唯一優勢都將不在,孩子的未來在哪里?最關鍵的是,我們又該如何給予孩子這種獨特性?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學,或許是治療這種重大時代病的良方,蔣一談老師的詩歌,在這方面下了極深的功夫,值得信賴。
八九十年代,我們讀詩歌,讀的是海子、北島,為的是理想主義的情懷。數字化時代的今天,陪孩子讀《動物的詩》《植物的詩》,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感受力,進而,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想象力,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審美的能力,讓孩子遠離厭學、孤僻、冷漠。本書適合送給3-10歲的小朋友。我們還專門定制了專屬的藏書票,并邀請蔣一談老師親筆簽名,讓本書多了一份溫馨和收藏意義。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