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畢節市兩所民辦學校相繼公開發表聲明,指責對方學校中考和高考數據造假,并進行虛假宣傳,7月20日,記者獲悉,此事已引起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7月20日,記者登錄兩所學校的官方賬號,發現各自已經將聲明撤銷。隨后,記者向畢節梁才學校咨詢為何要撤銷聲明,一工作人員表示,經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介入協調,兩校已握手言和。(7月20日極目新聞)
近日,貴州畢節兩所民辦學校因“互相揭短”,登上輿論風口,這場看似“口水戰”的背后,實則是教育領域“內卷式”競爭的縮影。當學校本該專注于育人成才,卻陷入彼此攻訐的泥潭,不僅折射出教育生態的扭曲,更暴露出當前教育競爭中的深層矛盾與困境。
“內卷式”競爭的本質,是教育目標的異化。學校作為教育主體,本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為核心使命。然而,當兩所民校將精力用于“揭短”“互懟”,實則將教育資源投入非教學領域,陷入“零和博弈”的怪圈。這種競爭并非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創新教育模式來獲得認可,而是以貶低對手換取短暫優勢。正如企業低價競爭導致產品劣質化,教育領域的“內卷”亦使學校忽視育人本質,轉而追逐表面排名與短期利益,最終損害的是教育的整體質量與公信力。
“揭短”背后的焦慮,映射教育資源分配之痛。民辦學校間的惡性競爭,往往源于對生源的爭奪。在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學校為生存不得不以“掐尖招生”“制造焦慮”等手段吸引家長。而“互相揭短”,本質上是資源匱乏下的應激反應——當評價體系單一、升學率成為唯一標準,學校便不得不通過攻擊對手來鞏固自身地位。這種焦慮的蔓延,不僅加劇家長的教育負擔,更讓教育陷入“軍備競賽”:補習班、超前教育、題海戰術層出不窮,學生淪為競爭工具,創造力與身心健康被無情擠壓。
破解“內卷”,需重構教育生態的多維支撐。首先,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是關鍵。若升學率仍是懸在學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良性競爭便無從談起。唯有推動綜合素質評價,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納入考核,才能引導學校回歸育人本位。同時,地方政府需強化監管與資源調配。通過政策傾斜與財政支持,促進城鄉、校際教育資源均衡,減少學校因生存壓力而“互卷”的動力。再者,社會觀念的轉變不可或缺。破除“唯分數論”“唯名校論”,通過職業教育改革、多元成功案例宣傳,讓家長看到成才的“立交橋”,而非“獨木橋”。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容不得急功近利的“內卷式”消耗。畢節兩校的“揭短”鬧劇,當成為教育改革的警鐘:唯有讓學校潛心育人、讓政策護航公平、讓社會重塑價值觀,方能打破惡性競爭的惡性循環。期待教育回歸初心,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在良性競爭中綻放特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健康環境中茁壯成長。
作者 張西流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