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昨天,萬科宣布,又獲得了一筆貸款——
42億。
向萬科提供貸款的,不是銀行,而是它的大股東——
深圳地鐵。
就在十天前,深圳地鐵剛剛向萬科提供了第一筆28億的股東貸款。
連同這筆42億貸款,短短十天時間里,深圳地鐵已經直接向萬科輸送了70億資金。
十一弟看了下,第一筆股東貸款為期三年,年息2.34%,比一年期LPR還低了76個基點。
萬科以其持有萬物云的40億市值股票作為質押,雙方設定的質押率為70%。
若找金融機構進行質押融資,他們通常要求的股票質押率,最低只有30%,最高不會超過60%。
也就是說,你拿著市值40億的股票進行質押融資,金融機構最多可能給你貸款24億,最少可能只給你貸款12億。
而深圳地鐵,直接給了萬科28億,比任何金融機構給的都要多。
真金白銀地拯救萬科,深圳地鐵確實給到了足夠的誠意。
這次42億的股東貸款,相關條款設定跟第一筆股東貸款大致相同——
為期三年,年息2.34%,70%的資產抵押率。
只不過,跟第一筆股東貸款相比,深圳地鐵給到了更寬松的貸款條件——
它先給萬科提供42億貸款,然后在三個月內,萬科在內部進行梳理以后,再向其提供價值60億的資產作保。
萬科從深圳地鐵獲取的70億貸款,將全部用于償還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本息。
十一弟查了下,未來半年時間里,萬科大約有180億境內外債券到期。
三天后,它在境內發行的一筆中期票據到期,需要償還本金20億;
十天后,它在境內發行的一筆公司債到期,需要償還本金8.9億;
二十天后,它在境內發行的另一筆公司債到期,需要償還本金10億。
根據萬科披露,到今年上半年之前,光是需要償還的債券本息,就超過了207億。
未來幾個月時間里,萬科大概率將會迎來一波償債高峰,壓力山大。
很明顯,深圳地鐵已經掌握了萬科的流動性壓力。
在春節前,它果斷對萬科的核心管理層進行了改組,全面接管介入萬科的經營管理。
深圳地鐵指派委任高管進駐萬科,這是幫助萬科化解風險的第一步。
拯救萬科的第二步,就是最近十天內,直接向萬科輸送了70億資金。
先解債務到期的燃眉之急,通過真金白銀地輸血,避免在公開市場違約。
深圳地鐵對萬科幫扶,擺在第一位的,還是保住上市公司的信用。
作為一家混合所有制房企,萬科能碰到這樣有擔當的國資股東,絕對是萬幸了。
十年前爆發的股權之爭,萬科管理層拼死抵制寶能、恒大等野蠻人敲門,最后輾轉找到深圳地鐵,花了幾百億,入主大股東。
如今看來,王石、郁亮等職業經理人捍衛股權的努力,沒有白費。
想要基業長青,更長久地活下來,背靠有實力的股東,確實很重要。
當初,如果讓寶能、恒大坐上大股東位置,拿下控股權,這次樓市調整,萬科早就死挺了。
事實證明,房地產行業剛一步入下行周期,擴張最激進、杠桿撬得最高的寶能、恒大,根本扛不住,最先倒下。
這一輪對萬科的幫扶,深圳地鐵誠意十足、不遺余力。
不過,要想徹底拯救萬科,將其從懸崖邊拉回來,單靠真金白銀地不斷輸送資金,肯定是不夠的。
萬科的風險化解,其實在于兩大核心問題——
一是它本身的資金缺口,到底有多大?
二是國內的房地產行情,還能不能重新爬起來?
從深圳地鐵對萬科的幫扶來看,直接輸送資金償還到期債務,底線是守住上市公司的信用。
這說明,萬科體內的龐大資產,依然很有價值。
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步入下行周期,大批開發商集體倒下。
萬科能撐到現在,其實也足以證明,這是一家好公司。
但它自身在管理、戰略上存在的問題,不可忽視。
春節前,深圳地鐵主導對萬科管理層進行改組時,深圳官方媒體配合發布了一篇定調的文章——
“萬科出現大額虧損有市場原因,更有管理因素。”
“萬科雖然遇到流動性困難,但仍然擁有較多的優質資產。”
“深圳市屬國資國企,規模大、實力強,有能力、有實力,也有足夠的子彈,支持地鐵集團通過一切可能的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萬科穩健發展。”
這幾句話很關鍵,其實就是深圳市政府對萬科作了研判——
萬科一定要救,也值得救,而且要不遺余力地救。
作為大股東,深圳地鐵不會坐視不理。
而且,遇到事了,它是真上啊——
生死存亡之際,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全力兜底。
改組管理層、真金白銀地輸送資金,放眼全國各大城市的國資國企,很少有像深圳這樣的魄力、實力與決心。
當然,杭州除外。
最近,當深圳地鐵還在投入巨大資源拯救萬科的時候,杭州靠著號稱六小龍的幾家科技企業,火得一塌糊涂。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甚至還帶飛了當地樓市。
前兩天,杭州賣了幾塊地。
其中,位于杭州濱江區的一塊地,距離宇樹科技總部僅有幾百米。
由于地段優越,這塊地吸引了上十家房企報名爭搶。
最終,經過八十五輪激烈廝殺之后,它被杭州本土民營房企——濱江集團拍下。
總地價大約14億,溢價率將近44%。
拿地的濱江集團,去年在百強房企榜單上,躋身前十,全年銷售額1116億。
濱江集團的獨特之處在于——
它的銷售業績,僅靠杭州單一城市就支撐起來了。
扛過了風暴,重倉杭州的濱江集團,不僅還活著,而且活得很滋潤。
如果你讓DeepSeek做個預測——
未來五年內,中國哪三個城市的房價漲幅最大?
它會告訴你——
成都、杭州、深圳。
看來,只要把科技創新等新興產業做好,土地、房價和樓市,都能跟著起飛。
換句話說——
產業和人口,才是房地產背后的根本邏輯。
如果你要救房地產,就不能只救房地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