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網購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7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定一度被視為消費者權益的“守護神”。
然而,近年來,這一規定卻逐漸演變成了部分消費者“薅羊毛”的利器。
為了應對這一亂象,國家出臺了全新的《售后服務 無理由退貨服務規范》標準,并將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那么,這項新規定都規定了什么呢?消費者以后還能否無憂退貨呢?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來源于網絡,為增加文章的可讀性,部分內容存在潤色。如涉及版權問題,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退貨新規定·】——?
新規定的適用范圍很廣,包括了非現場銷售(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和現場銷售的無理由退貨服務。
可以說,只要涉及無理由退貨,這個規定就管用。
對于經營者,新規定提出了具體要求。
非現場銷售的商家得制定一套退貨商品的檢查和處理流程,不能隨便把不退貨的商品種類增加太多。
同時,對于真的不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商品,必須進行顯著標注,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必須在營業場所醒目位置展示,并主動告知消費者。這就避免了消費者購買后才發現無法退貨的尷尬情況。
退貨條件也有了更明確的規定,新規定列出了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商品種類,比如定制商品、鮮活易腐商品等。
這樣一來,消費者在購買這些商品時就會更加慎重。同時,對商品完好性的判定標準也做出了規定,避免了之前的模糊地帶。
比如,衣服穿過、電子產品使用過度等情況,可能就不再符合退貨條件。
退貨時限方面,非現場銷售商品仍然保持七天的退貨期限,這保護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
而現場銷售商品的退貨時限則由經營者自行確定,這給了商家一定的自主權,也符合不同行業的特點。
新規定還要求經營者建立退貨商品檢驗和處理程序,并對退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這意味著,以后退貨可能不會那么容易了。退貨工作人員會更專業,對商品的檢查也會更嚴格。
隨著新規定的出臺,不少商家終于松了一口氣,仿佛看到了曙光。
這些年來,“七天無理由退貨”政策雖然保護了消費者權益,但也讓一些商家飽受“薅羊毛”之苦....
?——【·大肆“薅羊毛”·】——?
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的商家們可謂是首當其沖,他們面臨的不僅是正常的退貨,更多的是各種花樣百出的“薅羊毛”手段。
這些行為不僅讓商家蒙受經濟損失,還嚴重影響了正常經營。
最讓商家頭疼的莫過于“空包退貨”,有些消費者收到商品后,將空包裹寄回給商家,騙取全額退款。
更過分的是,有些“機靈”的買家竟搞起了“偷梁換柱”的戲碼。他們先在正規網店買新鞋,等鞋子一到手,就把自己的舊鞋偷偷塞回包裹退回給店家。
然后,他們就把那雙嶄新的鞋子拿到二手市場上去賣,這樣一倒騰,既賺了差價,還白撈了退款。這種行為不僅是欺騙,更是觸犯法律的紅線。
還有一些消費者,打著“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旗號,肆無忌憚地“使用后退貨”。
比如,在兒童節前夕購買童鞋,活動結束后將已磨損嚴重的鞋子退還。這種行為雖然沒有違法,但嚴重影響了商品的二次銷售,讓商家損失慘重。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退貨并非個人行為,而是有組織的集體行動。
一家網店曾遇到400多條裙子被批量退回,直接虧了將近8000塊。
更慘的是,這種大批量的退貨會讓店鋪的退貨率猛增,排名往后掉,權重下降,時間久了還會影響店鋪的正常生意。
一些的買家還發現了利用運費險賺取差價的門道,他們從直播間購物后,找便宜的快遞退貨。
比如用5元的價格退貨,卻能收到運費險10元的補貼,輕松賺取5元差價。
有人甚至將這種操作發展成了一門“生意”,專門租倉庫規模化操作,薅運費險的羊毛。
更有甚者,通過不斷注冊新賬號,頻繁下單再退貨,以獲取運費險賠償。
即便平臺對退貨異常用戶進行限制,但注冊新賬號成本低,“羊毛黨”依舊我行我素。這些行為不僅給商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一些小商家可能因為一次大規模的惡意退貨就倒閉了,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而那些勉強支撐下來的商家,為了應對這些風險,不得不提高商品價格,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誠實的消費者。
?——【·利益的平衡·】——?
如今,新規定的出臺,無疑給了商家們一份保障,一份安慰。
但這并不意味著天平完全傾向商家一方,恰恰相反,這個規定巧妙地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對消費者而言,新規定實際上是一個好消息。
知道購買的商品如果不滿意可以退貨,消費者自然會更有底氣去嘗試新產品,這就是所謂的“后悔權”。
網購一件衣服,收到后發現尺寸不合適,可以輕松退貨。這種靈活性讓消費者更敢于嘗試,也間接促進了市場的活躍。
同時,新規定約束了商家的行為。要求商家明確標注不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商品,避免了消費者購買后才發現無法退貨的尷尬情況。
買了一件衣服,穿了一次后發現不喜歡,卻被告知這是定制商品不能退。有了新規定,這種情況將大大減少。
對商家來說,新規定無疑是一個福音。它明確了退貨的邊界,比如已經使用過的商品可以不予退貨。這從源頭上遏制了“使用后退貨”的行為。
規范的退貨流程也讓商家有了更多話語權,對于明顯是惡意退貨的行為,商家可以拒絕。
不僅如此,新規定還建立了一個中立的平衡機制,要求建立監督評價體系,讓消費者可以對商家的退貨服務進行評價。
如果有商家濫用權力,拒絕正當的退貨請求,很快就會在評價中暴露出來。
同時,新規定強化了平臺的責任。電商平臺不再是單純的交易場所,而是要承擔起監管的責任。
它們需要監督商家是否遵守規定,處理消費者的投訴,甚至在必要時對違規商家進行處罰。
這種多方面的平衡機制,既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又給了商家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結語·】——?
當然,任何新規定的實施都需要一個適應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摩擦和爭議。
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在為建立一個更加健康、公平的市場環境而努力。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