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RING
邛窯,一般指位于四川省邛崍市境內南河、西河沿岸,盛行于唐、五代,衰落于宋末元初,生產區域至少包括十方堂、瓦窯山、尖山子和大漁村等幾處的四川盆地著名的古代瓷窯遺址 。
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可知,故宮博物院目前收藏的名稱為“邛窯”“邛崍窯”的器物共187件,其中文物142件,窯址標本45件;隋代器物6件,唐代器物164件,五代器物1件,宋代器物16件;器類包括器碗、盞、碟、瓶、爐、壺、缽、渣斗、水丞、硯、省油燈、鈴、器蓋、蓋盒、塑像、模具、窯具等 ;品種有青釉、青釉褐彩、青釉綠彩、青釉褐綠彩、黃釉、黃釉褐綠彩、綠釉、乳濁釉、醬釉、素胎等 ;這批器物主要來源于20世紀50至80年代的收購、文物局調撥、地方博物館撥交、接受捐獻以及院窯址調查采集。
1
SPRING
唐 邛窯青釉點彩碗
左圖:碗侈口,尖唇,弧腹,餅足微內凹。器身施青釉,釉下掛粉黃色化妝土,內壁及底滿繪褐彩斑點,外壁繪數組褐彩三斑點。釉層多剝落。灰胎。
右圖:碗侈口,尖唇,弧腹,餅足微內凹。器身施青釉,釉下掛粉黃色化妝土,口沿內及底繪褐、綠彩斑塊。褐胎。此碗與現藏于邛崍市文物管理局的出土于邛崍市臨邛鎮十方堂窯址盛唐時期青釉彩繪碗形制相似 。
1
SPRING
唐 邛窯青釉彩繪杯
杯侈口,尖唇,近筒形腹,下腹外展、斜收,餅足微內凹,足邊緣斜削。器身施青釉,釉下掛粉黃色化妝土,外壁繪草葉紋。灰黃胎(左圖)。故宮博物院所藏窯址調查采集的標本中也有與之相似者,其杯體外壁的褐彩草葉紋發色較為深(右圖)。
盛唐至唐中期,邛窯迎來了大發展階段。以十方堂窯址為例,在這一階段,窯址所見品種雖然仍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但器類較上一時期明顯增多,主要有碗、盤、杯、碟、爐、水盂、盤口壺、瓶、罐、硯、器蓋、研磨器、瓷塑人物等。這一時期,瓷器的化妝土應用較為普遍,為大量流行的釉下彩裝飾奠定了基礎。
唐代晚期至五代 邛窯青釉柳斗杯
杯敞口,弧腹,平底。外壁、底印柳斗紋。器身施青釉,胎質較細密。
唐代晚期至五代時期,邛窯十方堂窯所生產的產品雖仍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但開始陸續出現如柳斗杯、套盒、人物及動物瓷塑模型等有一定工藝性的陳設類和玩具類陶瓷。在這一階段,十方堂窯突破了單純生產日常生活用器的生產模式,是其生產進入繁榮階段的一個縮影。
1
SPRING
五代 邛窯多足爐
左圖:爐口沿外翻,直壁,平底,腹下部承托五個蹄足,其上印獸面紋。口沿處、腹上部及中部刻弦紋。器身施青釉,施釉不均,釉下有部分淺色化妝土。胎質較粗,胎色棕紅。
右圖:爐口沿外翻,沿面較寬,直壁,平底,腹下部承托五足,均殘。器身施黃釉褐綠彩,暗紅胎,釉面有開片。該器內底露胎處墨書“此為邛窯之唐三彩標本。紅色為沾窯之紅汞水,非邛窯色釉也。萬里。三十二年”。
1
SPRING
綠釉刻劃菊瓣紋盤
口徑15.1厘米,足徑6.2厘米,高4.2厘米。盤敞口,斜壁微弧,餅足。胎質較粗,胎色棕紅。器身施綠釉,釉面呈乳濁狀,盤心刻劃內外雙層菊瓣紋,內底殘留五個支釘墊燒痕(左圖)。
此盤與故宮博物院藏2015年調查采集的邛窯十方堂窯址綠釉刻劃菊瓣紋盤標本(右圖)造型相似、盤內刻劃的菊瓣紋也基本相同、所施乳濁綠釉也近似,內底殘留的支釘燒痕也顯示二者采用相同的支釘疊燒法燒制;也與成都市雙流區華陽鎮“歐香小鎮”工地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紀年墓中出土綠釉盤造型、刻劃菊瓣紋、殘留的五個支釘痕均相似,該盤被認為是邛窯制。綜上,此盤應為北宋時期邛窯制品。
本文由 張睿洋 摘編自 中國古陶瓷學會、景德鎮陶瓷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邛崍市文物保護中心 編《邛窯與唐宋窯業研究》之《故宮博物院藏邛窯陶瓷》。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80023-7
定價:420元
掃描二維碼可購買本書
微信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