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榜迎來歷史性轉折。
2月26日,小米集團股價單日飆升近6%,盤中觸及56.8港元歷史新高,總市值突破1.4萬億港元。
伴隨資本市場對小米汽車的強烈預期,創始人雷軍個人財富估值突破4200億元人民幣,超越農夫山泉鐘睒睒與字節跳動張一鳴,問鼎中國首富寶座。
這場首富更迭的背后,映射著中國產業經濟從傳統消費向硬科技創新的深刻轉向。
資本重估:小米汽車助力
過去18個月,小米集團演繹了一場史詩級價值重估。自2022年10月股價低點8.31港元起,其累計漲幅已超570%,遠超恒生科技指數同期表現。
市場對小米汽車的期待成為關鍵催化劑——高盛、中銀國際等機構近期將目標價調升至58港元區間,直言"汽車業務將再造一個小米"。
截至2月26日,雷軍通過24.2%的小米持股對應3412億元財富,疊加金山系三家上市公司貢獻的441億元,其總身價已較鐘睒睒的3700億元形成顯著優勢。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財富躍遷并非依賴傳統互聯網業務,而是源于智能電動汽車帶來的估值重構。
產業變局:硬科技接棒消費巨頭
雷軍的登頂,折射出中國財富創造邏輯的根本轉變。
過去三年,首富桂冠在鐘睒睒(消費品)、張一鳴(數字經濟)、馬化騰(互聯網平臺)之間輪轉,而今硬科技企業首次站上巔峰。
這種更替恰與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形成共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估值在A股市值占比已從2019年的1.2%躍升至2023年的6.8%。
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小米汽車尚未交付,但其帶動的智能生態估值已反映在股價中。相較于農夫山泉30倍的靜態市盈率,資本市場給予小米的估值隱含了對智能電動汽車業務50倍以上的PS倍數預期。
挑戰與未來:萬億生態的臨界點
盡管首戰告捷,小米汽車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預計突破40%,但產能過剩隱憂與價格戰壓力并存。蔚來CEO李斌近期表態"每個品牌要準備好足夠資金過冬",暗示行業即將進入殘酷淘汰賽。
對此,雷軍在小米技術發布會上釋放出明確信號:未來五年研發投入將超1000億元,重點攻堅智能駕駛、固態電池、AI大模型等核心技術。這種投入強度(研發費用率約6%)已接近特斯拉水平,凸顯出小米從"性價比"向"技術溢價"的戰略轉向。
首富易主從來不只是財富數字的游戲。當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首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當"新三樣"取代"老三樣"成為出口主力,雷軍與小米汽車的崛起,恰是這場產業變革最具象的注腳。在硬科技重構商業價值的時代,中國企業家正在書寫新的財富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