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被誅殺的胡惟庸有幸榮獲“中國最后一位宰相”稱號。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中國歷史倒數第二位宰相——汪廣洋。
如果說胡惟庸是中國宰相制度的陪葬品,那么汪廣洋就是朱元璋廢除相權的祭旗人。
01
明朝初期掛職丞相名號的人不少,比如徐達、李文忠等人,但真正有宰相之實的只有三位,即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
汪廣洋,原名汪廣澤,“廣洋”為朱元璋賜名,他生于高郵,幼年隨父遷居太平(今安徽當涂),汪廣洋自幼善學,跟隨元監察御史余闕學習,曾考中元朝進士。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渡過長江,攻下采石磯,在太平大肆招攬人才。朱元璋聽聞汪廣洋博覽群書,胸懷謀略,便親自請見,二人相談甚歡。隨后朱元璋任命汪廣洋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
許多人認為汪廣洋碌碌無為是基于明史對他擔任丞相期間的評價:
廣洋無所建白,……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 ——《明史·志·刑法一》
然而,筆者認為汪廣洋是一個被放錯位置的能臣。
朱元璋早期占領滁州時規定,凡是元朝官吏和儒生,都要由他親自挑選,逃者處死。造反事業風險極大,汪廣洋若是個水貨,早就被朱元璋淘汰出局了。
洪武三年分封功臣時,汪廣洋被封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中,朱元璋稱贊汪廣洋能裁斷處理繁瑣的政務,多次獻上良策,堪比張良,諸葛孔明。這說明,朱元璋十分認同汪廣洋的能力,以及他對大明建國的功勞。
其冬,封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稱其專剸(tuán)繁治劇,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
- ——《明史·汪廣洋傳》
02.
朱元璋之所以能從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就在于他早早接納儒生士人,并發現了歷史演進的秘密:每一次王朝更替,都會有血腥之氣從這片土地散出。
誰能先用“仁義”洗刷濃重的血腥味,誰就離龍椅最近。老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只要能給他們提供茍活于世的基本條件,留條活路,他們就能心滿意足,投桃報李。
汪廣洋就是能幫助朱元璋施展“仁義”的能臣,他不僅能隨軍作戰出謀劃策,而且善于安撫民眾,宣傳教化,朱元璋的軍隊每攻下一座城池,大多數時候都是汪廣洋去撫恤百姓,安定地方,鞏固戰果。
比如洪武元年,朱元璋的軍隊攻下山東后,立刻派汪廣洋去主持政務,沒多久,山東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
洪武元年,山東平,以廣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撫納新附,民甚安之。
- ——《明史·汪廣洋傳》
汪廣洋還是一位詩人,在明初文壇占有重要席位。著有《鳳池吟稿》十卷留存于世。
古人云:詩以言志。汪廣洋有傳統士大夫情懷,時刻關注百姓生計。比如這首《宿嘉祥縣》感慨百姓艱難現狀。
落日臨茲境,蕭條太古初。
十年逢水溢,一縣盡巢居。
地迥魚龍盛,山空草木疏。
渺無涯涘處,何以事耕鋤?
嘉祥縣旱澇災害,蕭條敗落,民不聊生,百姓筑巢而居,汪廣洋一眼看出百姓生存艱難的原因——耕地。
還有他的《績溪民》描寫了績溪百姓窮困不堪的面貌:
擾擾績溪民,亹亹去如蟻。問之何為來,與人送新米。鶉衣不掩身,鵠面半成鬼。嗟爾績溪民,不若績溪水。
戰火摧毀了百姓的家園,還要向官府上交新收的糧米。
汪廣洋的同情并非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入仕為官后,他十分注重民生,修生養民,施行優惠政策招攬商戶,不僅免除商戶繳納賦稅,還讓百姓種植農作物,種桑養蠶,植麻織布,使百姓有了衣食的保障,鄰里之間越發和睦,休戚與共。
廢邑開新治,招徠近百家。未應供賦役,聊可藝桑麻。鄰里更相吊,悲歡覺倍加。徐徐訪遺落,亦復事生涯。——《巨野縣》
汪廣洋的治理才能非常對朱元璋的胃口,這使他成為明朝立國前后朱元璋穩定地方的一柄尚方寶劍,也是他后來出任相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中國古代有一類官員,他們有治理地方的才干,政績斐然,百姓稱頌。但他們有個“缺點”——沒有“官商”,不懂得站隊。
比如北宋的蘇軾和沈括,新黨、舊黨都得罪了。通常情況下,朝廷黨派之間相斗白熱化時,雙方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便只講立場,不講事實了。
蘇軾、沈括這類只看事實、不善黨爭的官員便在官場成了異類,汪廣洋也是此列。
明初,朝中有兩股政治勢力,一個是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勛貴集團,一個是以劉基為代表的浙東集團?;次髋c浙東兩大集團明爭暗斗,京師政治波詭云譎,此時,朱元璋任命汪廣洋為左丞相,楊憲為右丞。
楊憲這個人出身檢校(錦衣衛的前身),喜歡告發他人陰私,劉基說他“有相才無相器”。
汪廣洋許多事與他意見相左,楊憲便暗中讓御史劉炳向朱元璋彈劾汪廣洋不孝。丞相位置還沒坐熱汪廣洋就罷官歸鄉了,楊憲仍不放過,繼續彈劾,汪廣洋流放海南。
楊憲毫無容人之量,上躥下跳,朱元璋開始不滿,李善長和劉基相繼彈劾楊憲。
同年七月,楊憲被誅。
洪武三年,李善長病退,朱元璋重新啟用汪廣洋為右丞,胡惟庸為左丞。汪廣洋能被楊憲搞下去,又怎么可能是胡惟庸的對手,他被胡惟庸完全被架空,無所事事。沒過多久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
到了這時,便可看出汪廣洋或許是能臣干吏,但在權謀斗爭方面實在弱雞。不過,朱元璋對他還是抱有期待,原因有兩點:第一,汪廣洋治理地方的政績在朝廷中有威望,第二,汪廣洋曾彈劾過李善長,非淮西勛貴集團出身。
汪廣洋于朱元璋而言就是一枚棋子,通過他來平衡朝局,借以削奪相權。
于是,洪武十年,朱元璋再次拜汪廣洋為右丞相。
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復拜右丞相。
- ——《明史·汪廣洋傳》
喜歡寫詩的汪廣洋有傳統士大夫悲天憫人的情懷,施政一方,能夠造福百姓。但具有理想情懷知識分子的軟弱性,在權謀斗爭方面暴露無疑。
兩次被貶的汪廣洋早已失去斗志,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對手。第三次拜相后,他日日飲酒,明史說他“浮沉守位而已”。
直到洪武十二年,中丞涂節上奏舉報胡惟庸毒死劉基,并指出汪廣洋知道這件事。朱元璋詢問,汪廣洋誠惶誠恐:“沒有這回事”。朱元璋大怒,斥責汪廣洋朋黨欺君,再次將他貶往海南。
汪廣洋的船行至太平縣時,一匹快馬帶來了朱元璋追加的旨意。
詔書中朱元璋追究汪廣洋在江西包庇朱文正,中書省包庇楊憲的罪責,賜毒命他自盡。也是有趣,朱文正是楊憲舉報被軟禁的,汪廣洋第一次從相位被貶也是楊憲彈劾的,朱元璋以此罪殺汪廣洋實在可笑。
更為黑色幽默的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汪廣洋就是在太平縣這個地方投奔朱元璋入仕的。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太平縣,汪廣洋飲下毒酒,迎來生命的終點。
真可謂成也太平,敗也太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