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戲言:首都,是祖國的心臟北京。鹽都,是我的老家板浦。鴨都,是歷史名城南京。南京,古稱金陵。有詩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2025年7月10號,侄兒(潘春亮)陪我坐高鐵,去鴨都南京東部戰區總醫院復查。說出來,不怕你笑話,第一次坐高鐵,好像大姑娘坐大花轎,非常激動。從老家坐高鐵到南京很快,只需要兩個多小時,到了目的地,馬不停蹄地掛號,查尿常規、血常規,經過一番折騰后,檢查結果終于出來,專家說:恢復的不錯。
知道復查很好,心情愉悅。興奮之余,就想,既然來南京了,就該到那些有歷史的地方,多轉轉,多看看。
先觀看了歷史博物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山陵、明故宮,接著乘船夜游了朱自清筆下的秦淮河······南京太大了,幾天下來,雖說沒跑多少地方,即使如此,我覺得卻收獲滿滿。
閑看閑轉,玩得盡興,不負美食。未到南京之前,對鹽水鴨就早有耳聞,終于有了機會見識一番。那天到吃飯的鐘點,肚子“咕咕”作響,餓了,于是在秦淮河夫子廟,我和侄兒,尋了一家小一點的有煙火氣的店鋪,吩咐店老板,“斬”只鹽水鴨,只見老板拿著明晃晃的刀,在砧板上揮舞,稍候片刻,說話間鹽水鴨已端上,稍微一嘗,肉質肥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越嚼越香。
極好吃的南京鹽水鴨,不愧為一張美食文化名片。一方水土一方風情。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吃鴨饌的地方數不勝數,只不過,物無定味,適口嘴珍。
鴨饌在菜單中文化味十足,有些鴨饌成了名鴨饌,譬如:上海菜中有八寶鴨;北京菜中有掛爐烤鴨;南京菜中有鹽水鴨------等等。別的鴨饌且不說,光說南京的鹽水鴨。
鹽水鴨,還有個雅致的別稱“桂花鴨”。理由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時節制作的,故稱“桂花鴨”。《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鴨也。”
說起南京鹽水鴨,民間傳說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酷愛吃鴨,御膳房的御廚們絞盡腦汁研制鴨饌。一天,來自江南的廚師無意間發現,用鹽水浸泡鴨肉能去腥味,再輔以香料鹵制,滋味更鮮。但他總覺得少了點獨特風味,恰逢桂花盛開,廚師靈機一動,將采來的桂花撒入鹵湯中。鹵好的鴨子端到御前,朱元璋品嘗后龍顏大悅,連聲贊道:“妙極,妙極!”朱元璋好奇的問:“這道菜叫什么菜?”廚師答曰:“鹽水鴨。”朱元璋卻笑著說:“金秋桂香入饌,該叫‘桂花鹽水鴨’才妙。”從此,這道融合了桂花清香的鹽水鴨便從宮廷傳到民間,成了南京人鐘愛的美味。
有網友調侃:沒有一支鴨子能飛出南京城的。由此看來,南京人愛吃鹽水鴨到了極致。南京人喜歡吃鹽水鴨的習俗,據說是跟氣候有關,南京是四大火爐城市之一,夏天特別炎熱,而鴨是涼性的。
南京吃鹽水鴨似乎是有些傳統的,南京人對鹽水鴨的喜愛是刻在基因里。南京人對鹽水鴨有著莫大的熱情,家里來客要斬鹽水鴨,想喝酒了要斬鹽水鴨,家里沒有可口的菜也要斬鹽水鴨。
早在春秋戰國《吳地記》中就有金陵人筑地養鴨的記載。可見,家禽養鴨已有幾千年歷史。明代有首民謠:“古書院,琉璃截,玄色鍛子,鹽水鴨。”
值得一說的,鹽水鴨的鹵,也是好東西,可以澆在面條上做“澆頭”,可蘸饅頭,可泡干飯。鹵是靈魂。鹵能讓人靈魂出竅。南京,一個很有“味道”的地方,不負鴨都之名。這個夏天注定熱烈,來南京觀光的,走親戚的,出差的,恐怕都要買上一些。
南京一趟,說句老實話,鹽水鴨,吃上了癮。走的那天,我與侄兒各自買了兩只,拿回家,好和家人共享。
鹽水鴨,不貴,18元一斤,價格讓人容易接受,而且方便攜帶,是那種真空包裝的。明年,如再來南京復查,我估計,我到飯店第一件事,就是吩咐一句:“老板,上鹽水鴨!”東北人則是,叫一聲:“翠花,上酸菜!”
但,酸菜不是我的菜,鹽水鴨才是。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看書、寫作。時常有作品發表。偶爾獲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