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再陷食安丑聞:當信任崩塌,誰為消費者的安全感買單?
——從“蟑螂餛飩”事件看新零售巨頭的責任淪陷
一、事件回顧:一只蟑螂,撕開盒馬的品控遮羞布
2025年2月,上海消費者吳女士在盒馬X會員店購買的“薺菜鮮肉大餛飩”中,嚼出一整只蟑螂。這一事件迅速引爆社交網絡,而后續調查顯示,這并非盒馬首次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吳女士描述,異物發現后,盒馬雖派員上門協商,但解決方案被指“敷衍”——僅提出退款,對產品真偽避而不談,甚至試圖將責任推給生產商無錫市尚清和食品有限公司。更諷刺的是,上海市監局介入后,盒馬仍以“協商處理中”拖延應對,而消費者提出的“退一賠十”“精神賠償”等訴求至今未果。
這只蟑螂,不僅暴露了盒馬供應鏈的致命漏洞,更揭示了新零售巨頭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
二、歷史重演:盒馬的“假貨”與“甩鍋”基因
盒馬的品控危機早有預兆。2024年,其X會員店連續被曝售假:消費者張小姐購買的“大牌化妝品”經多平臺鑒定為假貨,盒馬卻僅同意退款,拒絕“假一賠三”。更早的2019年,盒馬因虛假宣傳、數據安全等問題多次被罰,卻始終未從根源整改。
問題核心在于責任轉嫁邏輯:
1. 生產端甩鍋:盒馬將問題歸咎于代工廠,但作為自有品牌方,其對供應鏈的監管義務形同虛設;
2. 售后端推諉:客服體系淪為“擋箭牌”,以“協商中”拖延時間,消磨消費者維權意志;
3. 法律端鉆空子:利用消費者舉證難、鑒定成本高的弱點,逃避《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退一賠十”責任。
這種“資本傲慢”的背后,是盒馬將利潤凌駕于食品安全之上的商業邏輯。
三、監管困境:協查函與立案調查能喚醒企業良知嗎?
此次事件中,上海市監局已立案并向生產商發送協查函,無錫市監局亦介入調查。但公眾更應追問:為何盒馬屢罰不改?
1. 違法成本過低:此前虛假宣傳罰款僅1.2萬元,數據泄露罰款5萬元,對年營收數百億的企業而言無異于隔靴搔癢;
2. 監管滯后性:問題曝光依賴消費者“以身試毒”,而抽檢機制未能前置攔截風險;
3. 地方保護隱憂:盒馬作為新零售標桿企業,是否在地方經濟壓力下享受“寬松執法”?
法律的重拳若不能打破“罰酒三杯”的循環,食品安全終將淪為紙上談兵。
四、新零售的信任危機:當“顛覆傳統”成為偽命題
盒馬曾以“重構生鮮供應鏈”自詡,宣稱通過數字化實現“零距離品控”。但現實是,其供應鏈透明度甚至不及傳統商超:
- 代工廠黑箱:涉事餛飩生產商無錫尚清和食品有限公司資質存疑,盒馬未公開審核標準;
- 會員制陷阱:消費者支付高額年費購買“品質承諾”,卻連基本食品安全都無法保障;
- 數據偽命題:盒馬的“大數據選品”未能識別蟑螂,反而讓算法成了推卸責任的工具。
當“新零售”的光環褪去,暴露的仍是資本驅動下對人性底線的踐踏。
五、反思與出路: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消費者用身體維權
1. 企業必須“刮骨療毒”:
- 建立獨立品控團隊,對代工廠實行飛行檢查;
- 公開供應鏈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 重構售后體系,設立快速賠償基金。
2. 監管需要“雷霆手段”:
- 對重復違規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吊銷食品經營許可;
- 推行“吹哨人制度”,獎勵內部員工舉報違法行為。
3. 消費者覺醒:
- 摒棄“大事化小”心態,堅決以法律武器維權;
- 用“投票權”(消費選擇)倒逼企業整改。
未央看點:盒馬的蟑螂,咬碎了新零售的烏托邦
從“假化妝品”到“蟑螂餛飩”,盒馬的案例絕非孤例。它撕開了新零售行業的遮羞布:當資本追逐規模擴張時,食品安全成了最先被犧牲的代價。若企業繼續將消費者視為“流量數據”而非“鮮活的人”,再精致的商業故事,也終將崩塌于一只蟑螂的陰影之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