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銷售月入過萬背后:訂單爆棚與產能焦慮并存
最近小米汽車門店的銷售情況引發了不少討論。根據一線銷售人員透露,他們現在的工作狀態是"訂單多到接不過來"——每天店里擠滿了上千人,大部分都是沖著SU7這款車來的。有位銷售上個月賣了19臺車,按每臺800元提成算,理論收入達到1.5萬元。不過這里有個細節,實際到手的只有7500元,剩下的一半要等客戶提車后才能拿到。
這種"先干活后拿錢"的模式,直接反映了小米現在的產銷矛盾。數據顯示,SU7上市以來累計訂單突破36萬,但實際交付才18.6萬臺,還有17萬多人在排隊。官網上各版本的等車時間普遍要半年以上,頂配版最快也要等27周(約6個半月),比上個月又延長了3周。
從銷售策略來看,小米明顯在復制手機市場的打法。高提成刺激銷售沖量,800元/臺的提成標準遠超傳統車企水平。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機制,確實讓門店火力全開——目前周銷量沖到新勢力第二,每周新增訂單比交付量多出近70%。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銷售越努力賣車,積壓的訂單就越多,形成滾雪球效應。
消費者對SU7的熱情主要來自三個因素:紫色車身吸引女性用戶、整車設計符合年輕人審美、小米品牌自帶流量。不過提車等待期過長已經導致部分客戶流失,有銷售人員坦言,現在主要精力都花在安撫客戶情緒上,甚至要自掏腰包準備小禮品來維系關系。
從行業角度看,這種"高提成+長周期"的模式存在隱憂。短期來看,高提成能快速打開市場,但長期依賴會加大企業成本壓力。對比頭部新勢力,特斯拉、理想的銷售提成普遍控制在車價1%左右,而小米目前約2%的提成比例(按SU7平均25萬售價估算)顯然處于高位。
現在最大的懸念在于產能爬坡速度。如果按照當前月銷2萬+的節奏,消化現有訂單需要近兩年時間。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北京工廠二期投產,下半年產能有望翻倍,交付周期或縮短至20周以內。屆時銷售提成制度可能面臨調整,畢竟持續高激勵對企業利潤是種消耗。
站在消費者角度,現在買SU7要做好"持久戰"準備。除了等待周期長,部分車主反映后排座椅偏硬、空間局促等問題,真皮內飾保養也較麻煩。不過從市場反饋看,這些槽點并未明顯影響購買熱情,畢竟在同價位區間,能同時滿足品牌認知度和科技配置的產品并不多見。
結尾看法:小米汽車這波銷售熱潮,本質上是把手機行業的"饑餓營銷"移植到了汽車領域。高提成確實能快速激活銷售端,但汽車不比手機,消費者對交付周期的忍耐極限更低。接下來既要保銷量又要穩口碑,對小米的供應鏈管理和客戶服務都是大考。至于這種模式會不會成為行業常態,關鍵看其他廠商跟不跟得起這個提成價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