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這條道路走不通了,比亞迪治阿三這招太狠了!年前阿三買1000輛電動大巴,付了50%訂金收到車殼子,咬牙又付20%才發電池。可電池到了組裝完車還是趴窩,一問才知道被遠程鎖死了!
這筆價值20億元的生意,本來印度方面以為照著自己一貫的做法,先交點訂金,車到手再慢慢把錢補齊就行。
可這回,比亞迪壓根不吃這一套,直接拒絕了所謂“先車后全款”的方式。比亞迪的堅持并不是無的放矢。之前幾年,比亞迪和幾家中國企業在印度業務上吃過不少虧。
有的訂單收錢特別慢,甚至得靠打官司才把錢要回來。
更讓人頭疼的是,曾經印度還允許他們投資建廠,等工廠快動工時,突然政策有變,說停就停。這一系列遭遇讓比亞迪在印度做生意再也不敢掉以輕心。
面對這千臺大巴的訂單,雙方拉鋸了好幾輪。比亞迪堅持規矩,印度只能同意先付一半的錢,等車輛到港后再把尾款一次結清。
等到發貨那天,印度信心滿滿地等著收車,覺得運氣不錯,馬上就能投放市場。但沒想到,等貨一查發現,只收到了車殼,關鍵的電池被比亞迪放在了新加坡,根本沒一塊到岸。
印度這邊急著組裝大巴,只能趕緊補齊剩下的錢。等電池終于到了,把大巴一裝好,本以為能上路,結果發現車輛根本發動不了。
檢測一遍才搞明白,是比亞迪通過遠程控制把所有電池系統都鎖死了。所有手續辦妥后,比亞迪才解開鎖,車輛終于能開出廠。
事實上,印度的市場環境,外企早已是心知肚明。貨款動輒拖欠,規章變來變去,讓企業不得不處處留神,多做防范。
比亞迪靠的不僅是小心謹慎,更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做后盾。像刀片電池這種“不怕高溫也不怕低溫”的電池技術,目前印度同行根本摸不著門道。
也正是因為這種硬實力,比亞迪有了更多主動權,不怕對方設套。
其實,別說比亞迪,之前德國大眾、鈴木這種國際大廠,在印度都遇到過類似問題,不是被政策突襲搞得措手不及,就是被客戶的賬款耗得焦頭爛額。
義烏的很多商人現在做生意更干脆:不是全款結清,就是貨不發,誰的面子都不給。
除了印度以外,比亞迪在東南亞別的國家,像泰國、印尼等地,做生意就順暢多了。那邊市場環境穩定,客戶講信用,欠錢拖賬現象少見。
不過,嚴格限定付款條件、步步設防雖然能讓企業自身不吃虧,但想要做大做強,遲早得尋求更深的合作和互信。
光靠提心吊膽的小心翼翼,生意做不了遠。未來企業在海外打拼,肯定還得多想辦法,既要保證風險可控,又別把生意門檻抬得太死。
說到底,在生意場上,規矩和底線永遠不能丟。而在面對有些特別的市場環境時,技術和經驗就是最好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