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跨界做網約車平臺,看似“左手造車、右手用車”的閉環(huán)布局,卻在實際運營中屢屢遇阻。
從早期的主機廠自建平臺到新勢力入局,多數項目要么半途而廢,要么勉強維持,難與滴滴、曹操等成熟平臺抗衡。這一現象的背后,是車企基因與網約車行業(yè)特性的深層錯位。
網約車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有車”,而是“用車的效率”。現有頭部平臺經過十余年積累,已構建起覆蓋用戶、司機、車輛的完整生態(tài):用戶端通過補貼和習慣培養(yǎng)形成高度粘性;司機端依靠成熟的派單算法和培訓體系保障運力;車輛端則通過規(guī)模化采購降低成本,甚至反向定制車型。
而車企的天然短板在于,其核心能力集中在“造好車”,而非“用好車”——從供應鏈管理到生產制造,車企的優(yōu)勢是“生產端效率”,但網約車需要的是“全鏈路運營效率”,兩者邏輯截然不同。
資源分散是另一個致命傷。車企的主營業(yè)務是造車、賣車、售后,本身已占用大量資金和管理精力。跨界做網約車平臺,需額外投入用戶獲客、司機地推、合規(guī)運營等成本,而這些業(yè)務與原有體系協同性極弱。例如,車企可能為了推廣自有車型而限制平臺車型多樣性,導致用戶選擇受限;或因過度關注車輛銷售指標,忽視司機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最終陷入“賣車與運力兩頭不討好”的困境。
用戶需求的錯位同樣關鍵。網約車用戶的核心訴求是“安全、快捷、性價比高”,而車企主導的平臺常陷入“重車輛參數、輕服務體驗”的誤區(qū)。
某車企曾推出高端車型為主的網約車平臺,試圖以“豪華配置”吸引用戶,卻忽略了主流市場對“30元內短途單”的需求,最終因定價過高、車輛空駛率高被迫調整策略。這種“用造高端車的思維做大眾出行服務”的邏輯,本質上是將B端(車企)的需求誤判為C端(乘客)的需求。
合規(guī)與成本的現實壓力也不容忽視。網約車行業(yè)對“雙證”(人證、車證)、車輛年限、保險等要求嚴格,車企自建平臺需承擔司機合規(guī)培訓、車輛檢測等隱性成本,而這些成本很難通過規(guī)模效應快速攤薄。相比之下,滴滴等平臺通過早期擴張已形成“規(guī)模-成本”優(yōu)勢,新進入者若想爭奪市場,需投入數倍于對手的補貼,這對利潤本就微薄的車企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車企與平臺的“目標沖突”。車企做網約車的終極目的往往是“消化庫存、推廣車型”,而網約車平臺的長期生存需要“用戶粘性、生態(tài)價值”。前者追求短期銷量,后者需要長期投入,這種目標分歧導致資源分配失衡——車企可能為了清理庫存降低車輛標準,損害平臺口碑;或因急于回籠資金縮減運營投入,導致司機流失、用戶流失。
車企做網約車平臺,本質上是“工業(yè)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的碰撞。前者擅長標準化生產,后者依賴生態(tài)化運營;前者關注“造一臺好車”,后者需要“讓每一臺車高效跑起來”。在沒有徹底解決資源協同、需求匹配和目標對齊之前,車企的網約車平臺很難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