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晚,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突然發布公告,宣布擬出售旗下港口業務的絕大部分權益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牽頭的財團,標的資產覆蓋亞洲、歐洲和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絡等核心資源。公告特別提到,出售的資產包括位于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兩個港口,但不包括其運營的位于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港口。
巴爾博亞港
港口業務是長和的第三大業務,每年能為集團貢獻幾十億的利潤,那么李嘉誠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候一下子打包出售這么多海外的港口呢?導火索還得從公告中特別提到的位于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說起。
1 巴拿馬運河的港口
巴拿馬運河全長82公里,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承擔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是全球航運的重要樞紐之一。該運河由美國在1914年建成,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簽署《巴拿馬運河條約》后,美國開始著手將控制權移交給巴拿馬,兩國共同管理運河一段時期后,1999年美軍徹底撤出,將運河完全移交給巴拿馬政府。
巴拿馬運河目前總共有5個港口,其中位于其兩端的是太平洋一側的巴爾博亞港和大西洋一側的克里斯托瓦爾港,這兩個港口25年的特許經營權由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在1997年通過競標取得,而后在2021年特許合同又延長了一次,按說其可以運營到2047年。
但是事情在特朗普二次上臺后起了變化。特朗普及其政府官員多次提及“收回巴拿馬運河”的言論,并抱怨對使用巴拿馬運河的美國海軍和公司收取的通行費“過高”,并以所謂“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過多”為由,要求巴拿馬“歸還”運河,甚至一度揚言不排除使用武力。
巴拿馬現任的穆利諾政府剛開始態度還比較強硬,專門致函聯合國,投訴特朗普的言論,強調“運河主權屬于巴拿馬”,并公開警告特朗普不可違反國際法。但是在今年2月初,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訪問巴拿馬后,巴拿馬政府的態度開始軟化,表示愿意審查境內一些中國企業的業務,同時也向魯比奧保證,美國海軍艦艇可以免費使用巴拿馬運河。
此后,巴拿馬政府單方面提前退出了與中國簽署的“一帶一路”計劃,并對長和旗下的巴拿馬港口公司進行所謂的審計,巴拿馬法院也開始審理巴拿馬港口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問題,并考慮是否應廢除其現有合約。
“山雨欲來風滿樓”之下,出售巴拿馬運河這兩個港口的特許經營權并不讓人意外,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李嘉誠這次出售的不僅僅是巴拿馬的這兩個港口,而是一下子打包出售了位于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要知道除了巴拿馬這兩個現在遇到些問題,其它港口都還運營的好好的,正在賺錢呢,為什么要一下子都出售了呢?
2 打包出售的好處
作為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精明自不必多說,現在誰都知道巴拿馬運河的這兩個港口遇到了問題要著急出手,如果只賣這兩個港口,那肯定是賣不上價錢的。而一攬子打包出售43個,則大大弱化了這兩個港口在其中的權重,據統計,巴拿馬兩個港口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連長和港口利潤總值的1%都不到,所以打包出售可以最大程度的弱化其影響,從而賣個好價錢。
據長和的公告披露,此次43個港口的出售預計將為長和帶來超過19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190億美元是什么概念?按照今天美元和港幣的兌換匯率,190億美元等于1477億港幣,而這基本相當于長和公告發布前長和整個公司的市值。要知道,港口業務只是長和的第三大業務,根據長和2023年的年報,其營收大概只占到總營收的8.85%,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只占到總EBITDA的12.99%,而這次出售的港口資產中還不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只是港口業務的一部分,所以打包出售確實是賣了個好價錢。無怪乎公告發布后,長和的股價開始猛漲,3月5日大幅跳空高開,最終收盤大漲21.86%,3月6日繼續大漲,收盤再度上漲9.45%,兩天合計上漲了33.38%,收盤價創下三年多來的新高。
李嘉誠
打包出售是賣了個好價錢,可是賣完之后,長和的港口業務基本就剩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了,李嘉誠等于基本放棄了海外的港口業務,那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候放棄海外的港口業務呢?
3 為何選擇此時出售海外港口業務?
選擇此時出售海外港口業務,導火索當然是巴拿馬的事情,但是背后可能還有其它更深層次的考慮。
一方面是地緣政治方面的考慮。港口是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是國際貿易的“咽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很容易被盯上。
比如在2022年時,我國的中遠集團計劃要入股德國的漢堡港,但因為漢堡港被列為德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入股計劃隨即受到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內政和國土部等六個參與投資審查部門的阻撓,后來在我國政府的交涉以及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協調下,最終才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25%的條件入股成功。
雖然現在美國只在巴拿馬搞事情,其它港口暫時還相安無事,但后續很難保證其它港口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所以不如現在打包賣了,同時也讓自己遠離政治紛爭。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業務結構調整的考慮。港口業務過去雖然能帶來比較穩定的現金流,但是業績起起伏伏,增長性不高。特朗普再次上臺后又開始揮舞關稅大棒威嚇四方,后續世界主要貿易大國之間很可能會爆發貿易戰,而這勢必會對國際貿易產生較大影響,而港口業務的表現與國際貿易息息相關,在貿易戰陰影的籠罩下,港口業務未來的盈利前景可能未必那么看好。
而長和除了港口之外的其它主要業務,如零售、基建和電信等,很多子領域都處在技術更新階段,比如很多發達國家正在推動的電信領域的5G升級以及綠色電站的基建等,未來發展潛力更大。因此將賣掉港口業務的錢投入到一些更具成長性的業務上不失為一個業務結構調整的好方法。
李嘉誠一直秉持“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生意理念,往往能夠在生意變化之前見微知著,領先市場一步脫手相關業務,比如在2013年至2017年頻繁出售內地的房地產項目,當時大家還看不明白,但是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還是會覺得他有先見之明。此次打包出售海外港口業務可能也類似,我們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或許過幾年后再回頭來看會更明白一些。
針對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的呢?歡迎您關注我們,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