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寫一篇很短的文章,講講作為一個娛樂領域的自媒體人,DeepSeek等AI創作工具出現后,我應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大概思考了一個月,始終想不通從哪兒下筆更好。
AI在短期內沖擊了各行各業,連醫生都沒放過。
有人看病時查了DeepSeek去質疑醫生,結果醫生發現指南更新,是自己錯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熟悉葉秋臣的讀者應該發現了,自從寫完2025年春節檔數篇影評的深度解析后,我的文章開始變短了。
一來確實是沒遇到值得深度去寫的作品,二來也的確是受到了AI創作的沖擊。
不止我,整個自媒體行業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且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創者還在努力寫,努力去做被AI引用的來源文字,只是原創者的文章被讀者們看到的可能性變低了。
因為整個屏幕上都是AI文字,篩選變得困難重重。
各大平臺其實也很難去準確識別這些AI產物,短時間內徹底擠壓了原創者的空間。
作為原創內容的自媒體人,我過去最惡心的是抄襲者,曾經網絡上大把都是直接搬運葉秋臣的文章,或者是以洗稿的方式來制作影視劇解說視頻的。
但AI的出現,讓這些變得幾乎不需要任何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就可以隨意竊取原創者的成果。
當然,在AI將文章洗到面目全非的時候,你會問一句。
那還是抄襲嗎。
不是嗎?
沒有基礎的數據,AI的思想從何而來呢?
是AI坐在屏幕前面真情實感地刷了劇,還是AI買票坐在電影院里發表了個人的感想?
沒錯,人類相比AI而言,永遠無法達到它的博學、速度和嚴謹。
就算是胡編亂造,也沒有它的邏輯順暢。
作為人,好似在AI面前失去了所有的競爭優勢。
在“鄭淵潔承認自己寫不過 AI”的新聞出現后,更是引發了大眾的討論熱潮。
在絕望和頹廢了幾天之后,我換了一個思路。
嘗試讓AI來模仿葉秋臣的風格去寫影評。
一瞬間,我就發現了AI的局限性。
它的整合能力一流,分析判斷一流,寫作速度也一流。
但是,它缺少人類的意識和感知。
至少,目前這還是它的短板。
因此,作為一個娛樂領域的自媒體作者,后續我的方向更傾向于單純去寫感受。
可能未來,你會發現葉秋臣的文章風格有了一些改變,但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永遠不會讓AI代替我來寫作,我也不會放棄思考。
我可以保證,在這個號里你看到的每一個字,都是我本人一點點敲出來的,是一個人寫下的感受。
永遠不用擔心,“葉秋臣”會被AI化。
永遠不會。
因為創作文字,就是我這輩子最熱愛的事情,放棄興趣的靈魂終有一日是會枯槁的。
但我也不會排斥用AI創作的人,總有人要靠這個行業吃飯,大家不過都是討生活罷了。
如果你是以此謀生的打工人,那么就讓AI成為你最佳的工具,批量產出你想要的內容,才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畢竟現在的AI,還需要人類的指令。
如果你只是像我一樣,以自媒體聊以慰藉,憑此抒懷,興趣愛好而已,那也大可不必過于焦慮。
盡力去做好自己,寫好自己的文字就行了。
剩下的,皆是天意。
我們必須承認,也不得不去承認——以文字為生的時代,以人去創作文字就能為生的時代,終究還是過去了。
簡單處理文字的人,AI能夠代替你。
但AI,無法代替你完整的思考。
因此,在AI還沒有摸清人類的感受規律之前,自媒體作者要把自己塑造得是個人的模樣。
說什么,做什么,文字里寫什么,都盡量像個人。
可以不完美,可以有瑕疵,也可以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
這一刻,你終究會理解那句話。
不完美,才是更有溫度的。
我慶幸,我始終是我。
我,還能寫。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