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2025 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度跨越 1200 萬大關,高達 1222 萬人。
這一龐大數字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增添了諸多鮮明特征。
一方面,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崗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眾多崗位面臨被替代的風險;彈性退休制度改革,特別是漸進式延遲退休制度于 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讓今年的高校畢業生首次遭遇“老人不退、新人難進”的尷尬局面。
從實際情況深入剖析,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道路上主要遭遇三大難題:
第一,崗位總量不足: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數量短缺,部分崗位受人工智能沖擊嚴重。
像客服、基礎編程等崗位,過去常常接納毫無社會實踐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如今卻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
我們不難發現,如今銀行的推銷電話大多由機器人自動撥打,想要接通人工客服往往要等待許久。
同時,漸進式退休政策使得老員工延遲退休,進一步壓縮了崗位供給。
第二,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盡管近年來各高校紛紛結合就業市場對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和實踐教學等進行改革,但改革的步伐仍難以跟上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節奏,導致畢業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
文科類相關專業以及部分新興領域專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領域技術迭代迅速,高校的專業培養難以與之同步。
第三,就業競爭與歧視問題: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就業歧視現象依然存在。
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過度看重學歷,忽視實踐能力,對高學歷的要求近乎苛刻,使得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遭受不公平待遇。
此外,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陳舊,仍抱有“天之驕子”的心態,不愿從基層崗位做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就業。
從數據分析來看,2025 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成為近 20 年來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
然而,從長遠視角審視,2025 年或許是未來 20 年中就業相對容易的一年。
有機構預測,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峰值預計出現在 2038 - 2045 年左右,之后才會逐年遞減。
因此,對于 2025 年的高校畢業生而言,這既是一場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機遇,積極應對。
為了破解就業困境,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考研深造:通過考研精準提升學術競爭力,既能延緩就業壓力,又能增強就業競爭力。
相較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更具優勢??既⊙芯可?,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是應對就業困境的首要策略。
第二,出國留學:選擇出國留學,開辟差異化的就業賽道,突破就業瓶頸。
盡管近年來受東南亞“水博士”“水碩士”事件的影響,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就業受到一定沖擊,但現階段,擁有海外留學畢業證書在國內就業仍具有明顯優勢,畢業生依然可以享受留學帶來的紅利。
第三,考公入職:把握考公務員的政策窗口期,爭取進入體制內工作。
近年來,各地公務員考試放寬了年齡、學歷和專業限制,招聘職位增多。
畢業生可以關注“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能積累工作經驗,還可獲得公務員考試加分或定向招錄資格。
第四,創業逐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創業搶占新經濟風口,享受技術紅利帶來的機遇。
當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畢業生可以從短視頻電商代運營、AIGC 內容創作等低門檻領域入手,開啟創業之旅。
第五,轉變觀念:改變傳統就業觀念,先實現靈活就業,再進行擇業,逐步實現個人職業價值。
秉持“先就業再擇業”的原則,主動出擊,避免消極等待。說不定在就業過程中,能夠發現新的職業方向。
總之,無論是通過考研增強競爭力,還是先靈活就業實現價值,關鍵在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而不是消極等待,甚至淪為“啃老族”。
面對就業難題,高校畢業生需積極應對,把握機遇,在挑戰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對于 2025 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