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66歲的羅伯伯,因右側面部疼痛,在外院診斷右側三叉神經痛,起初口服卡馬西平治療有效,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慕名來我院就診。王文波主任團隊對羅伯伯疾病系統分析,診斷右側三叉神經痛明確,目前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羅伯伯充分了解病情和手術方案后,決定性球囊壓迫術治療。王文波主任團隊,通過術前評估發現羅伯伯右側卵圓孔直徑小,寬度大約2.8mm,經驗穿刺難度大。考慮羅伯伯恐懼開顱手術風險,通過術前機器人路徑選擇,考慮成功率較大,決定為患者實施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經皮球囊壓迫術治療,術中使用定制直徑1.9mm的穿刺針進行穿刺。術中可見球囊呈“梨形”。術后羅伯伯疼痛感消失,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術后第二天即可辦理出院回家。
機器人輔助經皮球囊壓迫術
三叉神經痛(TN)是三叉神經一支或多支分布區域的發作性、短暫、劇烈疼痛,通常單側發生,針刺樣或電擊樣反復發作。經皮球囊壓迫術由 Mullan 等于 1983 年首次發表用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近年來,由于這項技術操作簡單且安全有效,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甚至被一些醫生推薦為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手術方式。在手術過程中,我們采用華科精準手術機器人進行精準定位,確保了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與傳統手術相比,球囊壓迫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特別是在高齡及恐懼開顱患者中尤為適用。許多患者在術后紛紛表示,疼痛得到了顯著緩解,生活重煥希望。
術中可見球囊呈現梨形
什么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臨床上最為常見,疼痛嚴格局限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陣發性、反復發作,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間歇期正常。疼痛的誘發因素為說話、進食、刷牙和洗臉等,經常存在“扳機點”。偶爾伴有同側面肌抽搐、流淚流涕。
來源:經皮球囊壓迫術治療三叉神經痛中國專家共識(2022 版)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神經外科是桂林市最早建立的神經外科之一。30多年來,學科不斷發展壯大,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區內處于較高的學術地位,是廣西臨床重點專科。
編輯:南醫神外小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