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宣布,我國住宅層高 標準將提高到不低于3米。
“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現行的2.8米層高標準已沿用十余年,最初制定時更多考慮的是"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
當人均住房面積突破40m2(2023年國家統計局數據),人們對空間品質的追求自然水漲船高。
說到這里,或許我們北方可能深有體會,地暖管線占據的8-10厘米高度,如果以2.8米的標稱層高在實際體驗中"縮水"。
新標準實施后,凈高將確保在2.7米以上,為吊頂裝修、智能家居安裝留足余地。
更直觀地說,身高1.8米的成年男性舉手時,指尖距天花板能有更寬裕的50厘米緩沖空間。
同時,3米層高不僅讓吊燈不再"碰頭",更為loft設計、智能新風系統等現代居住方案提供可能。
參考某高端樓盤的市場反饋顯示,3.15米層高的戶型較傳統戶型溢價達15%,仍備受追捧。
不過,在成本方面開發商方面曾有測算,每增加10厘米層高,單方造價就要增加大約1.5%。
而購房成本來看,如果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增加的成本部分轉嫁給消費者,購房價格可能略有上升。不過,考慮到政策對市場調控的影響,房價上漲幅度預計不會過大。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會加快建筑企業研究采用新型建材,如輕質高強度材料,以控制建筑成本。
同時,裝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等技術也將與新層高標準相結合,推動住宅智能化發展。
日本3米、歐美3.2米的通用標準相比,我國原有規范確實存在代際差。
層高標準的提升,也必然將推動輕質建材、裝配式施工等技術加速落地。
數據顯示,3米層高住宅的裝修方案選擇比傳統住宅多出37%,個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另一方面,層高的提升意味著建筑單層的高度增加,進而影響整體建筑高度和容積率。
對于高密度城市來說,如果層高增加但總建筑高度受限,可能導致住宅總層數減少,影響單位土地面積的住房供應量。
此外新規一出,現存2.8米層高的房源或被市場邊緣化,特別是近年購買的精裝修房可能出現“過時”風險,在二手房市場的競爭力將大幅削弱。
江蘇等先行省份的實踐表明,配套政策跟進至關重要。未來,更多省市可能出臺更具體的實施細則。
比如將層高與綠色建筑標準掛鉤,對達標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正如倪虹部長所言:"好房子不僅要看面積,更要看空間品質。
"當住宅層高突破3米門檻,我們迎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擴展,更是居住文明的升級。
而新建住宅將朝著更高端、更宜居的方向演進,進一步推動住宅產品的升級換代。
同時,住房市場由“增量時代”轉向“存量優化”,開發商必須適應從“快速賣房”轉向“提升居住品質”的新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