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會就要來了。白酒企業都興奮不起來。為了圖存今年以來多家白酒品牌停貨控價。
停貨治標,但消費者已不再買單。
今年以來,瀘州老窖、習酒、酒鬼酒、今世緣、珍酒、汾酒、洋河、五糧液等十余家酒企密集發布核心產品停貨通知,試圖以“斷供”挽救價格體系。
表面看,這是一場行業自救行動;深層次看,這是一次對過去十年“高端化泡沫”的被迫清算——當白酒企業發現,即便停止生產也難以挽回消費者時,產業調整的終極命題終于浮出水面:誰能真正走近普通人的餐桌?
停貨潮:一場供給側的自救幻覺
停貨名單背后的焦慮圖譜
2025年的停貨名單幾乎覆蓋白酒全價格帶:
高端市場:習酒窖藏1988(定價1000元)、瀘州老窖特曲60版(定價600元以上);
次高端市場:今世緣國緣四開(定價600元)、貴州珍酒珍十五(定價637元);
中端市場:汾酒老白汾10(定價150元)、瀘州老窖老頭曲(定價80元)。
上述為企業定價,但是市場銷售價格都遠低于上述價格,原因則是需求不旺,白酒品牌內卷價格。
這種“無差別停貨”暴露出行業困境:所有價格帶均出現渠道庫存積壓,經銷商信心瀕臨崩潰。以瀘州老窖為例,其特曲60版在2024年Q4批價較年初下跌23%,渠道庫存周期長達14個月,遠超行業安全線。
停貨邏輯的致命缺陷
酒企試圖通過停貨達成三重目標:穩價格、去庫存、保利潤。但現實遠比理論殘酷:
需求真空下的價格游戲:一些大品牌在停貨后批價回升5%,但終端動銷率僅提高2%;
中小經銷商的生存危機:河南某經銷商坦言:“停貨后資金周轉周期從90天拉長到150天,但房租、人力成本一分未減”;
消費者認知背離:年輕人將停貨解讀為“饑餓營銷套路”,反而加速轉向精釀啤酒、低度酒替代品。
這場自救的本質,是白酒行業在供給側的最后狂歡——當消費者不再配合演出,所有控貨手段終將淪為數字游戲。
高端化泡沫破裂:被誤讀的消費升級
瀘州老窖國窖1573的崛起,曾被視為白酒高端化的教科書案例:通過綁定國寶窖池IP、政商宴請場景,硬生生在茅臺五糧液之外撕開市場缺口。但其商業模式存在致命弱點:過度依賴“非日常消費場景”。2024年數據顯示,國窖1573宴席場景銷量占比達68%,而個人消費不足10%。
瀘州老窖一個顯著優勢,是高端占比高。2023年,瀘州老窖銷售收入302億元。其中,超過200億由千元價格的國窖1573系列酒貢獻。
不過,優勢有時也會轉化為劣勢。瀘州老窖雖然嫡系產品眾多,但除千元價格帶的1573外,瀘州老窖并沒有市場知名大單品。
目前白酒進入存量競爭,千元價位段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導致國窖1573動銷面臨較大壓力。過度依賴國窖1573,缺乏其他“能打”的產品,是其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瀘州老窖的國窖1573價格大約在840元到930元之間,國窖1573放緩了,那么瀘州老窖整體業績增速也就放緩了。?
被誤判的“消費升級”
白酒行業將“高端化”等同于消費升級,實則是重大戰略誤判:
價格升級≠消費升級:2023年人均白酒消費量降至4.3升(2016年為6.7升),但客單價提升27%;
場景萎縮:商務宴請市場規模較2019年縮水38%,婚宴用酒中白酒占比從72%降至54%;
代際割裂:90后白酒消費頻次僅為60后的1/3,但精釀啤酒消費量年均增長19%。
這場誤判的代價,是行業集體陷入“偽升級”陷阱——產品越來越貴,消費者卻越來越少。
沉默的大多數:被遺忘的6億普通消費者
百元以下市場的“品質荒漠”
在100元以下價格帶,固態法純糧酒規模很少,能為人熟知的品牌也很少:
成本困局:固態法白酒噸酒耗糧2.5-3噸,生產成本是液態法(酒精勾兌)的3倍;
渠道排斥:經銷商銷售50元左右的純糧酒大品牌的毛利率僅8%,遠低于高端酒25%+的水平;
品牌歧視:某酒企市場總監直言:“做低價酒會拉低品牌調性,董事會不可能通過”。
這種扭曲的供給結構,導致中國最廣大的工薪階層被迫在“酒精勾兌酒”與“高價白酒”之間二選一。
汾酒玻汾的啟示:百億規模的草根逆襲
在全行業沉迷高端化時,汾酒做了一次“叛逆者”:
極致性價比:50元價位實現純糧釀造(高粱、大麥、豌豆),毛利率仍達50%以上;
場景革命:將消費場景從“宴請”轉向“自飲”,北方市場出現“玻汾配餃子”的民間消費潮;
渠道深耕:在縣城超市采用“整箱陳列+開瓶返現”策略,終端滲透率超90%。
其結果極具震撼力:2024年玻汾單品營收突破100億元,相當于3個酒鬼酒全年營收。這證明:不是普通消費者沒有需求,而是行業從未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
破局之路:從“造神”到“造人”
產品底層邏輯革新:純糧酒大眾化不是偽命題
純糧酒下沉需要打破兩大迷思:
成本魔咒可破:通過規模化采購(玻汾年采購高粱超60萬噸)、工藝簡化(老白汾發酵周期較青花系列縮短40%),可將噸酒成本控制在8000元以內;
低價≠低質:日本燒酎(終端價約30元人民幣)堅持100%本格釀造,仍能實現15%凈利率。
文化祛魅:白酒需要一場“去符號化運動”
年輕消費者排斥的不是白酒,而是被強加的“社交貨幣”屬性:
口感革新:開發25-35度利口化產品,如習酒“輕醺”系列(添加蜂蜜、枸杞);
場景再造:在便利店推出125ml小瓶裝,適配單人小酌場景;
IP解構:瀘州老窖與電競戰隊合作推出“1573能量水”,將白酒融入年輕人亞文化。
渠道革命:DTC模式打破經銷霸權
五糧液已在試點“工廠直供社區團購”:消費者通過App下單,酒廠從最近倉庫48小時直達配送,砍掉所有中間加價環節。這種模式使第八代五糧液終端價下降18%,但酒廠凈利率提升3個百分點。
生死拷問:不革新,即死亡
既得利益者的最后堡壘
甚至有廠商發出警告:“任何大眾化戰略都將摧毀白酒奢侈品屬性”。但現實是殘酷的:
庫存堰塞湖:行業總庫存達4500億元,足夠全中國人喝2.3年;
代際斷崖:60后消費者年均減少800萬人,00后白酒消費轉化率不足5%。
新消費勢力的降維打擊
資本正在圍獵白酒替代市場:
低度酒:2024年梅見、貝瑞甜心等品牌融資超50億元;
精釀啤酒:重慶啤酒旗下京A品牌增速連續三年超40%;
無醇酒:可口可樂旗下“Topo Chico無醇酒”在華銷售額年增270%。
留給白酒行業的時間,或許不超過五年。
消費者主權時代:不做選擇題,只做必答題
當茅臺鎮酒廠開始直播賣99元醬酒,當便利店調酒師用玻汾制作“白酒莫吉托”,當年輕人將白酒瓶改造成插花瓶——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現象,恰恰揭示了產業調整的終極方向:白酒必須從神壇走下,回歸人間煙火。
當下中老年消費群體的不景氣,也是造成我國酒類企業經營績效差異的主要原因。一線的大品牌憑借著高端的產品還能支撐得住,但是二線、三線的大品牌卻仿佛進入了“寒冬”。在低端領域,價格戰愈演愈烈,利潤率不斷下降,存貨壓力已經難以支撐。
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一點都不假。但現在的問題在于,“95后”、“00后”對于酒類消費并沒有太大的熱情。這其中的緣由,其實很多。首先就是,這玩意實在是太昂貴了。他們寧愿花費50元品嘗“親民款”的白酒,因為在他們眼中,中高檔酒不過是“奢侈品”而已。
停貨潮終將退去,但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游戲規則不會改變。那些仍在糾結“要不要做低價酒”的酒企,“白酒的未來不在拍賣行的落槌聲中,而在普通人每日的酒杯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