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綱
傳統書院的活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今年兩會期間,有關傳統書院的活化利用,更是成為代表們的重要議題。開化縣包山書院作為歷史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記憶。如何活化包山書院,使其成為開化縣文旅發展的新亮點。近日,筆者隨“開化國學文化文旅產業生態研究”調研考察組參觀了包山書院。本文從包山書院的歷史文化價值入手,探討活化包山書院的路徑和策略,旨在為復興活化書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拋磚引玉。
一、包山書院:歷史的回響
包山書院位于開化縣馬金鎮,有著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宋朝浙江四大書院之一。它的前身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曾任朝廷講義校尉檢法官的“包山故里”人士汪觀國(字廷光),“既仁而歸”,在其居之左建的“逍遙堂”義塾。汪觀國與
其賦性穎悟、博學廣聞的國學進士弟弟汪杞,在此論道游燕、課讀子弟。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金華人東萊呂祖謙應好友汪杞之邀來此講學,并被聘為逍遙堂學館的主教席,汪觀國兩子汪湜、汪泓從其學。汪氏以蘇東坡“聽雨”詩句為銘,以軒匾曰“聽雨”,即聽雨軒。同年,朱熹參加“鵝湖之會”結束后,應兩汪老之邀,攜其胡氏夫人,也來到“聽雨軒”講學。朱熹離別后,汪氏們遵照他的“學規”“學訓”,將書院辦得紅紅火火。曾就學于朱、呂門墻的汪觀國兩個兒子汪湜與汪浤,在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分別榮登國學和武舉進士。
南宋紹定六年(1233)前后,湜、泓相繼退仕歸鄉,在“聽雨軒”旁擴建學舍,重振學館,供四方負笈來學者住宿。南宋淳佑五年(1245),汪湜與汪浤在“聽雨軒”設朱、呂靈位和塑像,供學子們早晚奉祀。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孫汪繼榮以進士任職朝中,經奏請,宋端宗趙昰親賜“包山書院”字額,至此,書院正式定名。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汪浤子汪然、孫汪繼榮請于省,立教官以塾為書院。元統元年(1333年),書院遷造于包山東麓(現馬中操場北側位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十六日竣工,汪繼榮復請于朝,賜額“包山書院”,旨敕汪觀國后裔汪慶為山長,以董其事。此后,書院雖歷經多次修繕,但來此求學的門生仍絡繹不絕,各方求學者數百人,文風大振,與當時浙江較著名的杭州《西湖書院》、東陽的《八華書院》、婺州的《正學書院》齊名,并列為浙江四大書院。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禁毀“東林書院”,政治迫害波及全國,開化馬金亦深受影響,書院講學之事日漸衰息,《包山書院》因年久失修而廢圯。清初時對書院采取抑制政策,康熙年間才逐漸變為嚴格監督下的積極發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汪氏后裔汪公毅、汪元秋等人上報縣批準,集資重建《包山書院》,歷時十載。康熙皇帝聞訊,親自為書院題寫“明倫堂”“萬世師表”“學達性天”等匾額。重建后的書院規制宏麗:前廳門樓高聳,上有“包山書院”四字并圣旨一方;中為“明倫堂”,左院題名“景賢鄉秀”;右院題名“繩武育才”;后為“先賢名院”,立朱熹、呂祖謙祠位、先賢牌位;最后為聽雨軒,作休息宴飲之所。此時的包山書院與當時江南有名的廣信《鵝湖書院》、南康《鹿洞書院》、吾遂《瀛山書院》并稱江南四大書院,一時,馬金成為浙西的文化教育中心。
包山書院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還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緊密相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衢之會”。南宋淳熙年間,是一個學術氛圍濃厚、堪比百家爭鳴的時代。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婺學、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幾乎同時出現在以衢州為中心、半徑300公里的范圍內,彼此爭鳴,熠熠生輝。從淳熙二年四月到淳熙三年四月(1175—1176),短短一年時間內,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張栻等人先后舉行了“寒泉之會”(福建南平)、“鵝湖之會”(江西上饒)、“三衢之會”(衢州開化)三次學術盛會。“三衢之會”在包山書院舉行,朱熹、呂祖謙等理學大家在包山的層巒疊嶂中,在檐角滴落的春雨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這場盛會所取得的成功超乎想象,因為有著自由的學術氛圍,并產生一系列學術思想,使得衢州成為了中國儒學發展、交流的重地,也由此改變了浙江精神氣質。“三衢之會”也被認為是中國思想史上,繼“寒泉之會”“鵝湖之會”后又一次重要的學術盛會。
此外,包山書院還是《白鹿洞書院教規》的實驗版。《開化縣志》記載,早在1174、1175年,朱熹已為包山書院制定了“學規”“學訓”,這個時間要比《白鹿洞書院教規》早五六年。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些觀點中的質疑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實踐精神,很早就成為包山書院學子們的營養與方向。包山書院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重視學術研究、強調品德修養、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活化包山書院的思考
(一)整合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線路
開化縣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如錢江源、國家公園、根宮佛國5A景區等。活化包山書院,應將其與周邊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打造特色旅游線路,例如,可以設計一條以“文化探尋之旅”為主題的線路,將包山書院與馬金老街古建筑群、霞山村古民居等歷史文化景點串聯起來,讓游客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深入感受開化縣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可以結合錢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資源,推出“生態文化體驗之旅”,讓游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過程中,了解書院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關系。
(二)發展研游學活動,傳承書院文化
包山書院承載著深厚的書院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應充分發揮傳統書院“傳道、習禮”的功能,大力發展研游學活動。開發以書院文化、理學思想、傳統文化技藝等為主題的研學課程,如“朱熹理學研究”“古代書院生活體驗”“傳統書法繪畫學習”等,吸引各地學生和文化愛好者前來學習體驗。與大學開展共建活動,與中小學、教育機構等合作,建立長期的研游學合作關系,定期組織研游學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書院文化。
(三)推進數字書院建設,抱團借力發展
推進書院數字化建設,加入“浙里書院”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品牌共創,抱團發展。近年來,浙江省因地制宜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到今年底前總數將達到1000家,且全部國有博物館已與鄉村博物館結對,送去資源、理念,指導展覽工作。可借助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成效,開展“書院+鄉村博物館”策略,聯動成立院館聯盟,“但求所在,不求所有”,舉辦各類臨特展,如:書畫藝術展、鄉村非遺展等,讓書院活化走上“立交橋”,實現多元化發展。
(四)加強文創開發,提升文化影響力
文創產品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圍繞包山書院的歷史文化元素,開發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如書院主題的文具、紀念品、服飾等。設計以朱熹、呂祖謙等文化名人形象為主題的玩偶、書簽,以及印有書院建筑、詩詞的筆記本、明信片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與書院文化相關的數字文創產品,如AR/VR體驗產品、線上文化課程等,提升文創產品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進一步提升包山書院的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
(五)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包山書院所在的馬金鎮,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激活包山書院文化基因,可以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帶動周邊鄉村的發展。引導當地村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鄉村旅游產業,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和餐飲服務。挖掘當地的傳統美食和手工藝品,如開化汽糕、馬金豆腐干、竹編等,進行產業化開發,增加村民收入。同時,可利用書院的朱熹廣場,開展嘉年華等活動,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包山書院與鄉村的共同繁榮。
(六)加強宣傳推廣,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利用多種渠道對包山書院進行宣傳推廣,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社交媒體、旅游網站、文化類節目等平臺,發布包山書院的歷史文化介紹、旅游活動信息、文創產品推薦等內容,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節慶賽事,如書院文化節、鄉村音樂節、詩詞朗誦比賽、傳統禮儀展示等,邀請媒體進行報道,擴大活動影響力。加強與旅行社、旅游企業的合作,將包山書院納入旅游推薦線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活化開化包山書院,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開化縣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文化+”為抓手,整合文旅資源、發展研游學、數字書院建設、加強文創開發、助力鄉村振興和加強宣傳推廣等措施,包山書院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開化縣文旅發展的新名片。
(作者:葛建綱系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學基地研究員、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館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