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承諾與飛行汽車的野望:何小鵬的2025之約能兌現嗎?
手機鬧鐘還沒響,車子已經自動從地庫開到樓下;鉆進車里繼續補覺,睜開眼已經到公司停車場——這種科幻場景離我們還有多遠?小鵬汽車掌門人何小鵬最近放出豪言:2025年下半年就能實現L3級全場景自動駕駛。這話就像往汽車圈扔了顆深水炸彈,有人覺得看到了曙光,更多人則在觀望。
所謂L3自動駕駛,按國際標準就是特定場景下完全脫手。何小鵬給出的定義更具體:從家到公司全程無需接管,系統能處理所有突發狀況。要實現這個目標,小鵬必須突破三道關卡:技術可靠性、法規允許度、用戶信任度。目前國內法規明確規定L3事故責任歸屬車企,這對任何廠商都是重大考驗。
技術層面,小鵬押注全棧自研路線。自主研發的圖靈芯片已經流片成功,配合持續迭代的XNGP系統,目前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的接管率確實在降低。但真實路況遠比測試復雜,遇到暴雨天識別模糊的交通標識、施工路段臨時改道這些極端情況,系統能否像人類司機一樣隨機應變,還要打上問號。
有意思的是,在放出自動駕駛時間表的同時,何小鵬還透露了更科幻的計劃:2026年量產分體式飛行汽車。這種陸空兩棲交通工具看似超前,實則暴露了車企的焦慮——地面交通競爭日趨白熱化,需要新故事吸引資本和消費者。不過飛行汽車要解決適航認證、空域管理、安全冗余等問題,難度系數比自動駕駛還要高幾個量級。
業內對L3落地時間存在明顯分歧。特斯拉FSD在國內尚處L2+階段,華為ADS2.0宣稱無限接近L3,但都未敢明確承諾落地時間。
小鵬敢立這個flag,底氣或許來自其高速領航功能已覆蓋全國95%以上公路的數據積累。不過城市道路的復雜程度呈幾何級增長,特別是中國特有的電動車亂竄、外賣騎手搶道等"特色路況",對感知系統是極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AI技術在其中的作用。何小鵬把AI比作水電煤,滲透到研發每個環節。從芯片設計到算法訓練,AI確實在加速自動駕駛迭代。但AI決策的黑箱特性也帶來隱患,當系統做出違反常理的判斷時,如何向用戶解釋仍是難題。
站在消費者角度,最關心的可能不是技術路線之爭,而是實際體驗和權責劃分。如果真能實現全程零接管,堵車時確實能安心刷手機。可一旦發生事故,車企是否真能扛起全責?保險條款會不會變?這些現實問題不解決,再好的技術都難落地。
汽車智能化這場馬拉松,現在跑到了最考驗耐力的階段。何小鵬的2025之約,既是對技術的自信,也是對市場的承諾。
但自動駕駛從來不是單靠車企就能實現的,需要法規、基建、公眾認知的同步進化。也許我們不必糾結L3能不能準時到來,更應該關注整個社會為迎接自動駕駛做好了哪些準備。畢竟再聰明的車,也得跑在現實的道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