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獵奇心理。
韓信從胯下之辱,到位列兵仙,完全就是人生逆襲的楷模,后來他被呂后聯合蕭何殺害,又涂抹上了一層悲情色彩。軍事上的天才以及性格中缺陷,這種矛盾與沖突,具有很強的反差和故事性。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以及后來功成、名就、身退的政治哲學,再加上黃石公的傳說,為他渲染上一層神秘色彩。
而蕭何相對于韓信和張良就略顯平淡。
其次,韓信和張良均圍繞在劉邦身邊,劉邦在《史記》中可是妥妥的主角。跟在主角身邊,就會有更多出鏡的機會。
這種直接而又頻繁的互動,獲得了更多展示自我的“高光時刻”。
比如張良在鴻門宴以及定都關中等決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韓信在井陘之戰、垓下決戰等關鍵戰役中的精彩表現。
同時《史記》兼具史書與文學雙重屬性,司馬遷對于張良和韓信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人物描繪更深入人心。
再看蕭何,他遠在關中,工作多集中于后勤支援“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這些工作紛繁復雜,雖然極其重要,但是并不出彩。
最后,看看蕭何都做了哪些重要的貢獻
劉邦進入咸陽后,諸將都去瓜分金銀財寶,只有蕭何懂得數據的重要性。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通過這樣的對比,讓蕭何與諸將的高下立判。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蕭何通過收集秦國圖書,獲得了全國山川險要、關隘分布的地圖、以及人口數據和法律制度,這讓劉邦跟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差。
劉邦在外征戰的時候,蕭何留守關中。
荀彧曾經建議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而蕭何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在為劉邦鞏固根據地,這讓劉邦沒有后顧之憂。
每次劉邦兵敗的時候,蕭何都可以給劉邦補足兵力。劉邦甚至給了蕭何“專屬任何關中事”的權利!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當然蕭何的作用遠不止于此。
很多人知道漢武大帝雄才大略,可是沒有幾個人知道是文景之治打下了反擊匈奴的基礎。
很多人知道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豐功偉績,可是有誰知道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衛青的正面牽扯,而且他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也有賴于衛青抗住了匈奴的正面攻擊,為他爭取到了撤退時間。
在明朝,很多人知道劉伯溫、徐達、常遇春,可是首功朱元璋同樣授予了負責后勤統籌工作的李善長!
寫到這,我突然有一個假設,如果諸葛亮沒有5次北伐的話,他是不是也將變得沒有關羽、劉備出名。
另外有一個疑惑,為什么后勤工作不受普通老百姓的矚目,卻被開國帝王視為最重要的功績?這種價值差異又是如何形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