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中,為何只有地藏菩薩稱王?看他受誰所托,大愿度空地獄
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陰曹地府,撕毀生死簿后,十殿閻君并沒有直接向天庭玉皇大帝奏報,而是來到了幽冥地界翠云宮。
陰曹地府的十殿閻君,10位行政長官無事不登三寶地,齊聚翠云宮,一同拜見了一位大佬——地藏王菩薩。
“幽冥境界乃地之陰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陰陽輪轉,禽有生而獸有死,反復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數,不能易也。”
不久之后,一封署名地藏王菩薩的表文,由一殿閻君秦廣王代交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奏稟實情。
表文中,地藏王菩薩態度謙遜,不失恭敬,言道:貧僧具表,冒瀆天威。伏乞調遣神兵,收降此陰,整理陰陽,永安地府,謹奏。
西游神話中,地藏王菩薩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地藏王菩薩自稱“貧僧”,可見他是佛門中人。
按照傳統民間神話故事傳說和佛經等民俗說法:地藏王菩薩和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佛教有名的四大菩薩。
而地藏菩薩在釋迦牟尼圓寂前,接受佛祖的遺囑,在佛祖寂滅,彌勒佛下世前的這段“無佛世界”里,來到東土弘法,擔當起六道眾生的重任,
為此,釋迦牟尼佛還任命地藏王菩薩為幽冥教主,掌管著三界中的陰間職責。
四大菩薩中,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三界封神中,就曾出現,分別是玉虛12金仙中的慈航道人、文殊廣法天尊和普賢真人,由闡入釋所化而成,又稱“三大仕”。
地藏王菩薩,因在佛前發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又稱“大愿菩薩”,他是最后一位加入四大菩薩行列中,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有讀者注意到,地藏菩薩加入佛教較晚,在佛門中的地位也不如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大菩薩,可他的名字中,卻帶有“王”字,為何地藏菩薩敢稱“王”呢?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
與觀音菩薩的大慈,文殊菩薩的大智和普賢菩薩的大行相比,地藏王菩薩的大愿任務不同,他要救度的是地獄中的“鬼”,不論是有罪無罪、是善是惡的鬼,他都要度化,直到地獄空蕩蕩,自己才愿成佛。
地藏菩薩的名字中之所以敢稱王,佛經中講,他能夠: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度猶如地藏。這便是“地藏菩薩”的來歷,原本的梵語為:乞叉底蘗婆(K?itigarbha,大地胎藏或含藏之意)。
在后來的傳法傳播中,地藏菩薩被冠以了“王”字,這個“王”字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地藏王菩薩,有王室背景。他出生于大唐唐玄宗(武則天稱帝)時期,托胎在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子,姓覺名喬覺,自幼出家,來到中國,進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煉;
其二、地藏王菩薩的名字,是釋迦牟尼,也就是西游神話中的如來佛祖為他起的名字,又掌管著幽冥地府,地位崇高,是幽冥界的王者;
其三、三界分為天、地、人,代表著天道、地道和人道。天庭有王,玉皇大帝;人間有王,歷代皇帝;地府有王,十殿閻君和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執掌幽冥地府, 是六道輪回中救度眾生的核心成員,敢以稱“王”,說明他具有統御幽冥界的至高地位和權威性。
其四、地藏王菩薩受如來佛祖遺囑所托,在彌勒佛下世前,暫代佛位教化眾生,具有“代理佛”的實權,稱王彰顯其特殊使命。
其五、地藏王的救度一切地獄眾生的大愿,感動天地,其愿力之宏大,勝于其他菩薩。加上他曾多次救度墮入地獄的母親,孝行與救度眾生的慈悲結合,大孝與大愿的雙重功德,敢以稱“王”,體現了他的尊崇,強化他大愿的精神感召力。
其六、佛教傳入東土后,地藏王菩薩的幽冥救贖與中土的地府十殿閻君的稱謂“閻羅王”等本土信仰結合,稱“王”符合民間對幽冥界主宰者的認知和敬仰!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