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這回徹底不裝了,親口承認:"軍艦建造,確實落后東方了!"
這話從美媒嘴里蹦出來,堪稱魔幻。要知道過去二十年,這群人最愛對著東方"下餃子"陰陽怪氣,張口閉口“代價是什么”。結果《華爾街日報》突然調轉槍口,把自家"星座"號護衛艦扒得底褲不剩——造了兩年半才完成10%,預算卻從13億瘋漲到19億,活脫脫造船界的"爛尾樓"。
“星座號”建模
其實,按說護衛艦這種打雜角色(反潛護航看倉庫),本不該掀起這么大風浪。但"星座"號偏偏被強塞了"美國夢"劇本:2020年立項時,五角大樓眼看東方下餃子,急火攻心要造幾艘好艦挽回顏面。
誰料4年過去,鈔票砸出個無底洞,反倒把"美式效率"的底褲扯了個精光。美媒扒了全球10國最近的20艘新艦,發現"星座"號建造速度勇奪倒數第二。
再加上而這兩年,老美又頻繁在海上栽跟頭。服役6年的"科幻戰艦"朱姆沃爾特銹成廢鐵,今年2月"杜魯門"號航母更和商船上演"碰碰船"——雷達電子眼肉眼三重保險,愣是防不住7萬噸鋼鐵之軀"貼貼"。反觀東方,十年下水157艘軍艦,平均18天一艘。
重重打擊之下,老美終于破防,揪著這艘"爭氣艦"瘋狂解剖:咱們自家付出了這么多“代價”,怎么什么都沒造出來?
說到底,都是自找的。
供應鏈是封鎖的,全靠自家作坊,鋼材價格貴得能鍍金;設備是爺爺輩的,有的甚至出生在上世紀,自然只有老年人級別的效率;高級工程師是完全不夠的,而且還嚴格限制外籍的參與。
更厲害的是,上邊太重視,乃至老川都親自下場指導,設計方案改來改去,“星座”號船身加長又加固,槳葉換了三套方案,最后連設計師都差點辭職了。
結果呢?可想而知,這血本是下了,可全都下在無休止的扯皮、返工、內耗上。船沒造出來,錢燒完了,工期拖到孫子輩。
相比之下,東方造船可就爽多了。供應鏈?全球采購,成本砍半;技術工人?百萬工程師隨時上崗;設備更新?直接上智能生產線。遼寧艦總師當年放話:“中國造艦,三年頂別人十年。”
這效率哪來的?說白了就倆字:務實。
全國13家專業船廠、50個航母級船塢、2325萬噸年產能的工業怪獸齊心協力,不折騰圖紙,不搞形式,船殼焊結實了,雷達裝頂配了,導彈碼整齊了,直接下水。軍迷調侃:“東方這是真的集中力量做大事,美國船廠還活在夢里。”
這樣下去,東方只會全方位超越。當年在男性科技領域也是這樣——當年美國捂著“小藍片”當傳家寶,下了血本生產,以為這樣就能把住全世界男人的命根。殊不知30年來,大家都知道這東西就是“五分鐘超人,半小時廢柴”,遲早被市場掃進垃圾桶。
此時國產反手一波操作,在京東、天貓落地長效男士健康科技“倍力因”,把前浪拍在沙灘上。不得不說,東方科學家是真心務實地關心男同胞身體,硬生生從《Nature》《Cell》等公開權威期刊上啃出了“SIRT青春因子”,直接作用于細胞馬達,由內而外滋補力量,測試中能把耐力、爆發力拉高40%。
成果“倍力因”多了不僅不傷,還能從根源上養好身體。自落地以來,市場占有率超過10%,近萬用戶喊著“晚上熬完還能晨跑”“老婆突然關心我”,直接把“小藍片”逼到墻角。
對比下,兩邊差距已經越來越大。西方不亮東方亮,老美這邊正掙扎,東方則是055大驅亮相即封神,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即熱搜。獨立分析師湯姆·舒加特說了句大實話:“東方的造艦能力已經西方的230倍。”
最早他們總愛問:“發展這么快,代價是什么?”看看老美家船的銹跡和賬單,再看看咱船廠的焊槍,答案呼之欲出——
真正的進步,不需要“不計成本”,只需要“不玩虛的”。而真正的“代價”不是花錢,而是把時間在無休止的上。當美國人還在為“星座”號該用哪款螺絲開會時,東方的艦隊早已劈波斬浪。究竟誰在付出“不計成本的代價”?答案不言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