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武漢的春天,都藏在一樹一樹的櫻花里。風過處,落英繽紛,漫步其中,別有一番浪漫!
然而,春色如此動人,人間如此繁華,有人卻悄然選擇了離開。
前幾日,00后復旦大學研究生選擇退學,在本科學校門口賣土豆泥的消息才上了熱搜,今天就看到28歲的復旦在讀博士因為科研壓力太大,選擇了輕生。他們都如此優秀,但選擇卻如此不同。
3月14日,28歲的復旦大學在讀博士生宛同學被發現失聯。
從監控發現,宛同學是當天凌晨三點獨自離校的。他穿著單衣,冒著暴雨,赤手空拳,低著頭沖出校門,消失在校門外的一條河道。
3月15日,宛同學的遺體在某河道中被發現,確認是溺亡,并排除刑事案件。
很抱歉,我以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位復旦大學的高材生,真的非常惋惜!
他是2022級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在同學眼中,他為人忠厚善良,性格容易內耗,總是默默承受壓力,是一個從不喜歡給人添麻煩的infj;導師評價他,自律到嚴苛。
出事前幾天,還跟同學聚餐,說自己快畢業了,可是沒人注意到他微妙的情緒變化。
他的一個同學在清晨發現他缺席了組會,于是試圖通過通話聯系他,結果始終聯系不上,最后才發現他的手機、電腦、ipad全都留在了書桌上。遺物中有一張撕碎的便簽紙,上面寫著:“對不起,春色太貴!”
經學校調取監控錄像發現,他最后一次可知行蹤是在3月14日凌晨3:21分,通過復旦大學北苑學生生活園區北門離開宿舍區,獨自向一條河道走去。
他那么決絕,不帶任何猶豫,直接翻過河道邊的護欄,一躍而下。
盡管復旦大學博士離校溺亡這件事,看似和復旦大學碩士退學賣土豆的事情毫無聯系,實則都在指向同一個問題。
根據我的了解,那名退學賣土豆泥的復旦大學碩士,本科就讀于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通過保研來到復旦大學,而這位離世的復旦大學在讀博士,讀的是中文系文藝學專業,可見他們都是妥妥的文科生。
同為文科生,我真的不忍心說出目前我們文科生的現狀:風光一時,慘烈一世。
有人說文科博士能有什么科研壓力,可是我想告訴你,文科生的苦,冷到骨頭里,生存艱難!
文科生所承受的壓力,既來源于學術評價體制的苛刻,也受到了時代轉型和市場選擇的雙重夾擊。如今,國內外不少高校紛紛取消、合并或壓縮文科專業,令人不得不深思:文科真的正在消亡嗎?文科生的科研壓力究竟從何而來?這些問題無不映射出文科現狀的尷尬與悲哀。
文科生也有科研壓力?
那是當然。很多人誤以為文科博士的研究不過是讀幾本書、寫幾篇論文,甚至調侃他們的研究“無用”。但現實是,文科博士的科研壓力不僅存在,而且可能比理工科更難以承受。
首先,文科的研究難以量化,缺乏明確的“正確答案”。理工科有實驗數據、模型支撐,論文的評價標準較為客觀,而文科研究往往依賴個人的理解和闡釋,成果的認可度受到導師、評審甚至學術圈主流話語體系的極大影響。寫了一篇論文,如果導師覺得不行,就可能要推翻重來,甚至毫無方向。
其次,科研資源稀缺,學術評價體系畸形。理工科可以申請大量科研經費、參與企業項目,而文科的科研經費極度有限,能夠申請到項目資助的文科生鳳毛麟角。博士生往往要在“零資源”的情況下寫出被認可的論文,壓力可想而知。
再者,畢業標準嚴格,學術前景渺茫。國內的文科博士生普遍面臨高難度的畢業要求,部分高校甚至要求博士畢業前必須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但頂刊名額有限,投稿周期動輒一年起步,被拒稿更是家常便飯。
比起理工科博士至少還有企業崗位可選,文科博士畢業后基本只有高校和研究機構這兩條路,而這兩條路如今也越來越難走。
國內外高校都在削減文科
近年來,國內外高校在專業設置上不斷調整,理工、商科和新興交叉學科大舉擴招,而文科專業卻頻頻遭遇撤銷。
據權威報道,2024年全國本科專業撤銷數量高達1670個,其中設計、外語和文學類專業撤銷比例位居前列。
國外大學,比如哈佛大學本科生學院2024年至少取消了30門課程,其中多數是文科專業。這種“削文”潮,無疑給本就生存困難的文科生雪上加霜。
在這種趨勢下,高校往往將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到被視為更具就業市場競爭力的科技、技術、工程、數學以及商科等專業,而文科則被徹徹底底邊緣化。
之所以,全球范圍都在掀起“文科撤銷潮”,理由很簡單: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低,無法給學校帶來足夠的經濟回報。
文科真的要消亡了嗎?
難道文科真的要消亡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借用金燦榮教授的一段話來回答:
“文科肯定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人是精神動物,理工科是解決技術問題,解決生產力發展問題,看得見摸得著,但文科屬于管理問題,再好的技術,如果管理不好是會出問題的。所以,理工科的存在價值,大家都看得到,但文科其實也是永遠都需要的。”
同時,我也堅信文科不會消亡,只不過會越來越邊緣化,甚至逐漸淪為精英教育的象征。未來,文科專業或許只會在頂尖高校保留,普通大學的文科生將越來越難以立足。
文科生的悲劇不僅是個體命運的哀鳴,更是整個教育體制和社會評價機制的縮影。面對文科式微的現實,文科生該怎么辦?
首先,要學會自我賦能。單純的學術道路已經走不通,文科生必須拓展自己的技能邊界,比如結合AI、大數據等技術領域,提升自身的應用價值。
其次,調整心態,接受現實。文科生不再是“天之驕子”,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毫無價值。比起抱怨,不如思考如何在現實環境下找到突破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保全自己。學術道路并非人生的唯一選項,如果真的無法承受,就不要勉強自己。說成功不重要,有點虛假了,但活著比成功重要,這也是事實!
文科既承載著傳承文化、激發創造的使命,也面臨著資源不足、科研壓力和就業競爭的重重考驗。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僅需要文科生自我努力和提升,更需要社會的幫助!現在真的應該救救文科生了!
但愿未來的文科生,能活得輕松一點,走得更遠一點。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