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春雨 延瑜
編者按:“理科熱”下,文科教師先遇“寒流”。近年來,多個省份開始實行新高考選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設置的變化,文科生要面臨激烈的升學競爭。這種情況下,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數量大幅縮減。在理工科招生比例逐步加大的大背景下,高中文科班和文科老師正經歷著怎樣的變化?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高中歷史老師,正面臨著“守冷灶”的境遇。近年來,多個省份開始實行新高考選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設置的變化,選擇“歷史、政治、地理”純文組合的學生減少。歷史老師陷入 “三重困境”—— 日常課時不飽和、職稱晉升沒有優勢、薪資也隨工作量減少而下滑,職業發展空間被持續擠壓。
文科班一再縮減
這個暑假,王菲負責組織學校的教師培訓工作。
此前,她也是教師培訓中的一員,但現在隨著課時減少,學校領導要求她承擔更多教學之外的任務:宣傳、教師培訓、共青團……
作為一名公辦高中歷史老師,王菲笑得有點無奈,“我上次還開玩笑,說我是學校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王菲帶3個班,每個班一周2節課,一周總共只上6節課。作為一名已經工作近10年的教師,備課早已輕車熟路,剩下的大部分時間,她都被學校安排著干各種事務性工作。
雖然上班時間也閑不下來,但這種“無課可上”的情況,還是讓王菲心里感覺擔憂。
“學校要求一周要上夠10個課時,如果課時不夠,將來評職稱都達不到門檻。”王菲說,課時量在那擺著,學校的評優、職稱等都是首選課時量多的教師。自己跟學校領導提出過,自己可以帶德育課等來頂課時,但終歸不是“主責主業”,都屬于“兼職”。
高招會現場
如果說王菲目前還是對未來有擔心,那曉亮已經開始著手轉換賽道了。
作為一名“頭部”高中的歷史老師,曉亮所在的高中畢業級有1200多名學生,選擇歷史的純文科生卻只有180個。這180名學生,硬生生的分為了5個班,此前一個班最少45人,而選科后的“文科班”,可謂是“小班制”“精英化”了。
目前學校有包括曉亮在內的17位歷史老師,這5個文科班,根本就“不夠教”的。曉亮年輕,學校領導找他談話,開口就是“年輕同志的賽道更多,學校其他崗位更需要你們創新,要把教課的機會留給老同志。”
曉亮說,自己畢業后曾經在輔導班工作過兩年,后來又在學校干臨聘的老師,工作了兩年多,當時做夢都想“考編上岸”,希望能夠穩定。現在如愿有了編制,卻又面臨著“無課可教”,
那種久違又熟悉的“恐慌感”,讓他開始追尋下一個“上岸”。
“我們已經有個同事去年考去了法院,我也在準備公務員考試,參加下一次的省考。”曉亮說,自己已經快30歲了,去年剛結婚,接下來還想換房子、要孩子,樁樁件件都需要錢,需要穩定。
“編制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爸媽以前都是廠編制,后來廠子效益不好都下崗了。”曉亮說,自己還報名了在職研究生考試,希望趁著工作不忙,再進修一下學歷,“多學一點,多一條路。”
“更實惠”的選擇
這種“無課可教”的緣由,在近年來的新高考選科模式和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設置中有跡可循。
近年來,多個省份開始實行新高考選科模式,在不同省份分為3+3模式和3+1+2模式,其中有23個省市區實行“3+1+2”模式。以“3+3”方案為例,考生高考共考6科,前一個“3”是指語數外三科,所有考生都必考;后一個“3”,是由考生從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自主選擇3科參加考試。
在最開始得知選科的時候,王菲心中還有點竊喜,覺得歷史“有趣”,在高中課程中也相對比較“通用”,選擇歷史的學生肯定很多,她甚至還做好了“加班、加壓”的心理預期。一開始,選擇“物化生”的“理科班”和選擇“史地政”的“文科班”還相對“勢均力敵”,但隨著時間推移,選擇“理科班”的學生逐漸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原因無他,選科雖然是考生自由自主,但最后填報大學專業志愿時,理科專業卻比文科專業具有更大的優勢。
滿屏盡是期盼的眼神,山東高考招生咨詢會上探未來
2021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簡稱《指引》),并于2024年正式實施。在《指引》中,理工農醫專業要求“物化雙選”的比例超過九成。部分高校類似漢語言文學這樣的傳統文科專業,選物理科目的考生也能報考。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大學的專業,需要考生選擇物理、化學這種理科科目,而選擇了歷史、政治、地理科目的考生,在專業報考上會受限極大。
簡單來說,高中選理科,不僅大學報考時能選擇的專業更多,錄取名額也相對更多。這樣一筆明明白白的 “賬”,家長和考生心里都有數數 —— 如果不考慮興趣和擅長與否,選理科其實是高考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王菲說自己很多同學都是文科老師。相比于他們,自己目前至少還能保證“有課上”,有些實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作為歷史老師,甚至面臨“無課可上”的困境。
曉亮所在省實施的是“3+1+2”,這種新高考模式中,“3”為語文、數學、外語必考,“1”是在物理和歷史中任選1門,“2”則是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任選2門,目前國內29個省份已經實行。這也就意味著,歷史和物理只能二選一;而選了物理,能報考的大學專業范圍會寬很多,將有更多上心儀大學的機會。
“我們省雖采用‘3+3’選科模式,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同樣受到了‘3 + 1 + 2’選科模式的影響。”某中學的教學部主任白楓告訴記者,物理和歷史的學習思路差異較大,同時學習這兩門學科對學生而言難度較高。再加上物化捆綁的現實因素,學生在選科時,“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等組合較為熱門,“政史地”“政史生”等純文科組合的選擇人數相對有限。
白楓說,學校2024級學生中,選理化捆綁組合的班級數明顯多于2022級。2022級,選擇“史地政”的文科班有12個班,選擇“物化生”理科班有9個班。到了2024級,一共有16個理科班,而文科班僅有8個。從數據變化不難看出,選理科的學生人數呈攀升趨勢,文科則呈下降趨勢。
“我們學校已經兩年沒進歷史老師了,理科老師不夠用,新招聘也是要理科老師。”王菲說,她是學校最年輕的歷史老師,其他的歷史老師基本都是50多歲。學校領導曾在一次會議上表示,接下來的幾年,學校都沒有歷史老師的招聘計劃。
在幾乎“一邊倒”的選科浪潮中,歷史科受到的沖擊最大,其他的文科科目也不能幸免。作為政治老師,董超覺得,工作的成就感正在一點點消失。
“去年選科結果出來,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選了文科。”董超說,作為政治老師,自己覺得“有一種揪心的尷尬”,但是面對升學和就業壓力,他沒辦法去讓家長和學生“棄理從文”。
董超說,他用自己舉例反駁這種話,作為文科生,他學的是國際政治專業,一路讀到研究生,在學校“考編上岸”。結果家長一句話讓他啞口無言,“家長說,董老師,理科也能考編,但你要是沒考上,去哪上班呢?”
課時關聯職稱、評優,未來
當然,也不是所有學校都“重理輕文”。
濟南的高中老師王小旻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向來以文科見長,選擇他們高中的學生,很多都是被學校的人文氛圍所吸引。
“文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政治和歷史,都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們在選科前也跟學生強調,不要只看一時的分數,更要看長久選擇,因為這次選科很可能會關系到他們未來一生的發展。”王小旻說,在學校的引導下,雖然選理科的學生略多,但文科班數量也不少,“基本持平”,不僅如此,去年學校還引進了一位歷史老師,補齊了歷史教研組的班子。
然而,更多的現實困境,困擾著文科老師。
現行教師職稱體系將職業發展劃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副高級和正高級,晉升需要滿足各項評審要求。學校評職稱的競爭異常激烈,除了傳統的學歷、工作年限、論文,還要課時量、班主任經歷等。很多競爭激烈的學校,還要求獲獎經歷、研究成果、支教經歷等。當選文科的學生減少,直接導致文科老師的課時量減少。
“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干高中班主任,覺得太累太操心,但是現在文科少了,班主任肯定得優先資歷老的教師擔任,我們這些新老師都沒機會。”工作剛2年的李錚說,職稱對老師的收入影響很大,在他們學校,每一級的年收入能差到2萬多。不僅如此,晚輔導、帶競賽等這些能有額外收入的時候現在都輪不到文科老師。
“我覺得以后差距還會越來越大。”李錚說。不過,作為歷史老師,李錚認為一切興衰都有規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目前這種理盛文衰的情況是暫時的,社會發展還是要回到平衡狀態。現在覺得理科重要,是因為社會像在爬坡,得先有力氣。等爬到山頂,自然會想看看風景,琢磨琢磨這山是怎么形成的 —— 那就是文科該登場的時候了。”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