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是二手房市場的硬通貨,有名校加持的學區房更是搶手。
之前南京某樓盤銷售對我說:“名校簽約比地鐵規劃更能刺激成交,帶看量暴漲300%不稀奇。”
2025年,南京將有多所名校分校正式開學,包括育英二外中央商務區分校、明道學校研創園分校、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濱江校區(中小學幼兒園)等。
江北研創園、中央商務區、燕子磯等多個板塊喜迎名校,名校教育集團將進一步擴大!
明道學校研創園分校航拍圖(拍攝于2025.1)
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許多分校的本校師資非常少,甚至有的學校僅派1名德育主任,教師社招比例達80%。有家長吐槽:“花5萬/平買的‘學區房’,結果師資還不如老小區門口的老牌中學。”
從2014年鼓樓成立7大名校集團開始,名校辦分校成為推動南京教育資源平衡的重要舉措,也無形中成為房價的推手之一,但名校分校真的能解決教育出現的短板嗎?
南京一批名校分校落地!含金量如何?
一般來說,名校分校分三種:
一是“直屬分校”。這類分校屬于同行政區,由本部直接管理和派遣老師教學,分校和本部屬于統一集團,教學管理等保持一致,直屬分校通常由同一個校長管理,教學和管理考核都在一個系統內,這類分校的教學質量相對有保障。
像現如今河西龍江一帶的名校分校大多建立于2000年后,很多都是名校直屬辦學。
進南京擇校家長群
獲取更多考試升學信息
南師附小鐵北分校實景圖
二是“托管辦學”。這類分校屬于同行政區,通過名校托管辦學后,薄弱學校將與名校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調配老師,統一質量管理,統一考核評價。以玄武區和秦淮區為主,托管的學校都是本區內學校。
像南京紅山小學就是北京東路小學托管辦學的分校,但兩校師生只是定期舉行交流活動,這也是一種合作辦學模式。本校能給分校配送多少師資,取決于兩校具體的合作細節,雙方要按協議來。
三是“合作辦學”。這類學校一般不屬于同行政區,雖然在管理和教學方面一定程度上更加自主,即分校有自己的校長和管理體系,教學實踐中名校本部會在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上給予合作辦學的分校一定的幫助,但是教學質量、升學率還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合作辦學的具體操作也有很多種,一種是區和區之間的合作,比如鼓樓區和雨花臺區合作,引入金地自在城力小分校,一種是市與區之間的合作,比如金中和南師附中屬于市教育部門管理,建鄴、棲霞區的相關政府部門要出面與市教育局協商,將名校資源引入河西和仙林。此外還有一個區整體引入各區的名校合作辦學,比如江寧區政府與北小、力小、游小、南京曉莊學院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引入四家名校。
同樣是合作辦學,但就含金量而言,這些學校與學校之間也是差距巨大。
比如在前期剛成立時,位于板橋新城的金地自在城小學(力小分校)每年都會有兩名本部優秀教師過來任教,一年換一輪。
而近幾年大獲成功的金中仙林(金陵中學分校),金陵中學本校則是派出了當時包括副校長、教導處主任在內的十余人“名校團隊”。
金中仙林實景圖
名校本部的師資投入非常重要,前期師資投入力度越大,學校培育期就越短,辦學質量提升就越快。
那么剛剛確立的幾大名校分校含金量如何呢?至少從目前透露的來看:
明道學校研創園分校、育英二外中央商務區分校合作主體分別為明道學校、育英二外,這兩所學校都是江北新區知名的民辦學校,學生成績相當不錯,同為江北新區相信會有不錯的教育資源導入。
育英二外中央商務區分校地塊航拍圖(拍攝于2025.1)
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濱江校區其實與現有的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一樣,未來師資有多少來自本部不好說,但由于前期有成功的合作經驗也非常值得期待。
南師附中燕子磯新城學校濱江校區(攝于2024.8)
當然具體消息還需要官方發布,大家靜靜等待。大家在選擇學校時有三個衡量維度:
查師資檔案:要求公示本部教師姓名、任教科目及年限;
查辦學協議:警惕“合作期滿即摘牌”陷阱(如南京某名校分校合約僅簽5年);
查升學軌跡:重點考察首屆畢業生去向,謹防“畫餅式宣傳”。
除了這三個維度,其它的所謂重新招聘優秀青年教師、采用相同管理模式等都比較虛。
2025年,南京近9成學校成名校分校!
2021年3月,中共南京市委辦公廳、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根據原有數據,重點有四(最新數據以官方為準):
1、到2025年,主城六區90%以上的學校都將歸納在集團化辦學中,其他區覆蓋率在50%以上;原則上新開辦義務教育學校統一納入集團化管理;
2、嚴格集團化審批管理,跨區跨市辦學有限定,集團化成員校掛什么牌子都有明確的規定;
3、適度控制辦學規模,納入集團化辦學管理的學校總數原則上不超過10所,鼓勵二次孵化。
4、每年集團教師區內交流比例原則上不低于集團內符合交流條件教師數的15%,區外跟崗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數的5%,骨干教師流動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師總數的20%。
也就是說,到2025年,主城六區9成以上的學校都將歸納在集團化辦學之下,尤其是新建學校極有可能一出場就擁有閃亮的校名,成為名校分校的概率非常高。
這份意見也提出,原則上新開辦的義務教育學校統一納入集團化管理,新建學校舉辦為名校分校、名園分園,是優質和薄弱教育資源的重新組合。
這就是為什么南京有越來越多的名校分校出現,是為了教育均衡化。
名校資源正在被稀釋!有的新學校正在考成名校
過去幾年,南京名校分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有遍地名校的態勢,不過對已蛻變成學區房的新名校而言,稀釋作用也同步顯現,都是名校分校可能就等于沒有名校分校。
坊間對南京小學的評價,總是以南外為定價神器;學校好不好,就看南外的錄取數量,但很多新南京人,并沒有南外情結。
在南京一定要上南外嗎?
上了南外一只腳就邁入985了?
孩子上南外全是學校功勞嗎?
那各種沖外輔導機構不也遍地開花。
“我既要舒適的生活,我也要孩子的未來。南京老牌名校那一套,我買不起,我也不想夠。”
所以說,名校房帶來了優質生源的聚集,背后,是無數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氛圍。
這個社會運行的規則,永遠是不均衡發展才能實現增長。吃大鍋飯,是沒有動力的。
當名校分校成為新城的標配,我們既要看到教育平權帶來的希望,也需警惕資本裹挾下的虛假繁榮。
或許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在于把“南師附中”、“南外”等名校的牌子掛滿南京,而在于讓每所普通學校都能長出獨特的生命力——這,才是“名校辦分校”浪潮應有的終極答案。
文章來源:南京校園通訊、365樓市等網絡
升學考試、擇校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