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年輕人的夜生活總帶著一種矛盾:改方案到凌晨用泡腳包解乏,通宵寫代碼靠護肝片續命,連加班餐都開始流行點助眠套餐。
這種“邊透支邊補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撐起一個龐大的睡眠經濟市場。
數據顯示,我國睡眠產業規模已從2016年的2616.3億元升至 2023 年的 4955.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8.6%。預計該產業2030 年將突破萬億。這些數字背后,是打工人針對睡眠質量的一次保衛戰。
如今,年輕人不再只是靠“數羊”入睡,而是選擇“花錢買覺”,用各種助眠產品來拯救自己的睡眠。從傳統的褪黑素、蒸汽眼罩,到高科技的智能手環、控溫被,甚至ASMR聲波燈,這些產品都成了他們的“睡眠神器”。
特賣電商平臺唯品會的數據顯示,1月以來,褪黑素銷量同比上漲30%,智能手環同步增長30%,蒸汽眼罩銷量同比增長19%,而男女睡褲分別增長了7.53%和8.83%。
除了助眠方式的增多,商場貨架上助眠產品的花樣也開始變多。褪黑素做成可樂瓶造型的軟糖,睡眠噴霧印著“夜貓子專屬”字樣,連枕頭都推出“辦公室續命款”。直播間里主播展示自發熱睡眠襪:“這就是物理外掛!”彈幕刷出“當代神農嘗百草”“睡覺都要氪金”的調侃。
而在最近的娛樂視頻里,還出現了張仲景、李時珍、老子等畫像制作的養生視頻,在網上獲得很多人的點贊,甚至都讓官方賬號轉發了此類養生視頻。這些“數字人”用清一色的語氣教訓著年輕人,“凌晨三點刷短視頻,還說肝不好?”
其實,睡眠問題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失衡??旃澴嗟墓ぷ鳌o休止的加班、手機屏幕的藍光,這些都在侵蝕著年輕人的睡眠時間。某三甲醫院睡眠科醫生透露:“25-35歲人群失眠癥就診比例已從28%上升至54%,其中80%伴有焦慮癥?!?年輕人睡眠障礙不僅是生理問題,更是心理和社會問題的投射。
年輕人的“朋克養生”看似是一種自救,但真正的答案或許并不在產品上。把睡前刷手機的習慣改成翻兩頁紙質書,用定時睡眠模式替代深夜的短視頻循環,把堆滿雜物的床頭柜收拾成只放保溫杯和眼罩的清爽空間。
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調整,或許比任何助眠產品都更管用。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信號,在未來,健康產業會成為年輕人的消費主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