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煒(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作為媒體人,清明節是不是想不出選題了?我們問了問當下最流行的幾款AI工具,一起頭腦風暴,看看它們找選題的能力如何,選題靠譜嗎?
直接上干貨:
01
DeepSeek的策劃方案
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兼具緬懷先人、踏青出游的文化內涵,媒體在策劃相關新聞時可結合政策解讀、文明倡導、安全保障、文化傳承等角度,綜合各地實踐案例,推出多層次、多維度的報道,給出以下新聞選題建議:
1. 政策解讀與便民服務
惠民殯葬與生態安葬政策:報道各地推出的殯葬改革措施,如有的地方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如海葬、樹葬等),“減項降費優服務”行動等,解讀政策對群眾的影響及意義。
祭掃服務保障:聚焦便民措施,如增設綠色通道、免費接駁公交、錯峰預約祭掃、醫療急救點等,展現政府服務的“暖心細節”。
2. 交通出行指南與安全預警
交通流量預判:結合交警發布的出行數據,分析清明期間高速公路、墓區周邊道路的擁堵高峰時段(如4月3日18時擁堵指數峰值)、熱門區域,提醒公眾錯峰出行。
安全風險提示:梳理道路事故風險、客貨混行隱患、防火安全(如禁止攜帶火種入林)等,配合案例警示,增強公眾安全意識。
3. 文明祭掃新風尚實踐
創新祭祀方式:報道各地推廣的鮮花祭掃、網絡云祭掃(如“清明紀念”平臺、“云祭掃”小程序)、家庭追思會等活動,結合“紙錢換鮮花”“絲帶寄哀思”等案例,展現移風易俗成效。
生態環保理念:如“以樹代紙”植樹祭掃、海葬等綠色殯葬實踐,探討生態保護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4. 地方特色活動與文化傳承
紅色基因與家風傳承:如開展的“講紅色故事”“傳承好家風”活動,“傳承文脈”主題宣傳,可挖掘背后的文化意義。
傳統習俗與現代創新:對比傳統燒紙與現代文明祭掃的沖突與融合,采訪民俗專家或市民觀點,探討清明文化的時代演變。
5. 安全隱患與監管行動
防火與市場監管:報道對墓地周邊火源管控(如進山路口巡查、“無煙陵園”創建)、殯葬市場亂收費整治行動,曝光典型案例,強化監督作用。
應急管理措施:如24小時值班制度、山林防火檢查站設置等,體現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工作。
6. 數據新聞與互動策劃
數據可視化:制作清明出行熱力圖、祭掃高峰時段分布圖,結合交警的流量預測(日均出行量上升數據),直觀呈現交通壓力。
互動話題征集:發起“我的清明記憶”“家訓傳承故事”等話題,鼓勵讀者分享家庭祭掃方式變遷,增強報道參與感。
7. 深度評論與專題報道
殯葬改革的社會意義:結合惠民殯葬政策、生態安葬獎補等案例,探討“厚養薄葬”理念推廣的難點與突破點。
傳統節日的現代困境:分析城市化進程中祭掃習俗的適應性變化,如代祭掃服務興起、年輕人對網絡祭掃的接受度等。
總結:
可結合以上選題,采用“政策解讀+案例故事+數據支撐”的模式,既展現政府行動與公眾響應,又兼顧文化深度與社會關切。例如,推出系列報道《清明新風尚:從“煙火”到“鮮花”的變遷》,或制作短視頻《一分鐘看懂清明出行避堵攻略》,增強傳播效果。同時,注意引用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如各地民政、交警數據),確保報道的準確性與公信力。
02
豆包的策劃方案
一、文化傳承類報道
1. 傳統習俗的現代演繹
非遺技藝展示:采訪風箏制作傳承人、寒食節美食制作者
年輕群體參與度:報道漢服社清明雅集、大學生制作電子掃墓卡
地域特色:對比南北清明習俗差異(如北方插柳 vs 南方吃青團)
2. 紅色祭掃創新形式
英烈紀念館數字化展覽:3D還原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青少年主題教育:直播中小學生制作紙花祭奠英烈
二、社會民生類報道
1. 祭掃服務升級
智慧公墓系統:掃碼聽生平、AR獻花等科技應用
代祭服務規范:探訪專業禮儀師行業,曝光違規代祭亂象
2. 春季出行指南
交通預警:聯合交管部門制作高速擁堵熱力圖
賞花大數據:發布全國櫻花/油菜花花期預測(附打卡地推薦)
3. 食品安全專項
青團市場調查:檢測色素超標、高價禮品青團
時令食材科普:解讀香椿、艾草等清明養生食材
三、深度觀察類選題
1. 殯葬行業變革
生態葬推廣現狀:海葬/樹葬預約量同比增長數據
公墓價格調查:曝光"墓地比房價貴"的典型案例
2. 民俗經濟學
清明經濟產業鏈:從紙錢銷售到代駕掃墓的消費圖譜
鄉村振興新機遇:春游帶動民宿收入增長的案例
3. 心理關懷專題
哀傷輔導需求:采訪心理咨詢師解析"清明抑郁"現象
寵物殯葬新興市場:記錄從業者為寵物制作紀念晶石
四、政策解讀類內容
1. 森林防火新規
無人機巡查系統應用:展示林區智能監控畫面
違規處罰案例:曝光上墳燒紙引發火災的典型判決
2. 清明假期安排
加班工資計算:人社部門解讀三倍工資適用范圍
景區限流措施:匯總景區預約購票全流程指南
五、視覺化呈現建議
1. 數據新聞
清明機票價格走勢:對比2019-2025年同期漲幅
祭掃人群畫像:地圖遷徙數據揭示"掃墓大省"TOP5
2. 沉浸式報道
VR云游烈士陵園:720度全景展示英雄紀念碑
清明十二時辰直播:記錄公墓管理員24小時工作實錄
3. 互動H5
清明知識答題:嵌入冷知識(如清明為何比春節更早?)
虛擬祭祖平臺:用戶可在線書寫電子祭文并生成海報
注意事項
1. 風險規避:避免渲染封建迷信,重點突出文化內涵
2. 情感共鳴:挖掘普通人的清明故事(如海外游子云端祭掃)
3. 技術賦能:聯合氣象部門制作"清明雨帶動態預報"
建議結合自身定位選擇2-3個方向縱深報道,可采用"主新聞+系列短視頻+互動話題"的組合傳播模式,提升內容傳播效能。
03
KIMI的策劃方案
一、祭掃動態
1. 祭掃高峰報道
聚焦公墓、陵園等祭掃場所的人流量情況。可以派記者實地采訪,拍攝祭掃現場的畫面,包括人群排隊、祭掃用品銷售等場景。例如,報道某大城市主要公墓在清明節當天迎來了數萬名祭掃市民,祭掃高峰時段停車場爆滿,周邊道路出現交通擁堵等情況。
對比不同年份的祭掃人數變化,分析原因,如是否受天氣、政策等因素影響。比如,今年由于倡導綠色祭掃,一些公墓實行預約祭掃制度,祭掃人數分布更加均勻,與往年相比高峰時段的人流量有所減少。
2. 祭掃方式創新
介紹各地推出的新型祭掃方式,如網絡祭掃、代祭服務等。可以采訪提供這些服務的平臺或機構,了解服務流程、收費標準以及用戶反饋。例如,報道某網絡祭掃平臺在清明節期間用戶數量大幅增長,用戶可以通過上傳照片、留言等方式緬懷先人。
關注環保型祭掃用品的推廣情況,如鮮花、黃絲帶等替代傳統紙錢的使用。采訪相關環保組織或公墓管理部門,介紹這些環保祭掃用品的優點以及對環境的積極影響。
二、文化傳承類
1. 清明節習俗溯源
深入挖掘清明節的歷史淵源,從古代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融合角度,講述清明節的形成過程。可以邀請歷史學者進行解讀,通過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形式展示古代清明節的習俗,如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
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清明節特色習俗。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區有吃青團的習俗,媒體可以報道青團的制作過程、口味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清明節可能與本民族的傳統祭祀活動相結合,有獨特的儀式和風俗。
2. 家族尋根與傳承
講述人們在清明節期間尋根問祖的故事。采訪一些家族成員,了解他們如何通過族譜、家譜等資料尋找祖先的蹤跡,以及在祭祖過程中家族長輩如何向年輕一代講述家族歷史和傳統價值觀。
關注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清明節期間的活動,如傳統手工藝人制作祭掃用品、民間藝人表演與清明節相關的傳統節目等,展示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技藝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三、服務保障類
1. 交通保障措施
報道清明節期間交通部門為保障祭掃出行采取的措施,如增加公交班次、開通祭掃專線等。可以采訪公交司機、交通管理人員等,了解他們如何應對祭掃高峰期間的交通壓力。
提供交通出行提示,包括路況信息、最佳出行時間和路線等。例如,制作一份清明節祭掃交通指南,通過地圖標注出各個主要祭掃場所周邊的交通狀況,為市民提供出行參考。
2. 安全保障工作
關注祭掃場所的消防安全、人員安全等保障措施。采訪消防部門,了解他們如何對公墓、陵園等場所進行消防安全檢查,以及在祭掃期間如何安排消防力量應對突發情況。
報道醫療急救部門的應急準備情況,如在祭掃現場設置急救點、配備急救人員和設備等,確保市民在祭掃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能夠及時得到救治。
四、社會現象類
1. 代際觀念差異
探討不同年齡段人群對清明節祭掃觀念的差異。采訪年輕人和老年人,了解他們對傳統祭掃方式的看法,以及對祖先緬懷情感的表達方式的不同。例如,年輕人可能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祭掃、寫紀念文章等方式表達思念,而老年人則更注重傳統的燒紙錢、磕頭等儀式。
分析這種代際觀念差異產生的原因,如社會變遷、文化教育等對觀念形成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尊重傳統和適應現代觀念之間找到平衡。
2. 祭掃經濟現象
研究清明節期間祭掃用品市場的情況,包括祭掃用品的價格走勢、銷售情況等。采訪商家,了解他們如何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種類和價格,以及市場上出現的一些新奇祭掃用品。
分析祭掃經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如殯葬服務業、鮮花種植業等。例如,報道清明節期間鮮花價格上漲,帶動了周邊花卉種植戶的收入增長等情況。
看完三個AI工具的頭腦風暴,你會不會馬上給領導補報幾個題?
校對|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