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最令人百感交集的新聞是中核集團的招聘。在小長假期間,中核集團1730個工作崗位,竟然收到了119萬多份簡歷。
4月6日晚,中核集團發文稱,集團2025屆校園招聘,共提供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中核對網友的關注表示感謝,同時感謝學子們對核事業的熱愛。
官方的回應中,并沒有提及實際投放簡歷的人數,如果真的有近120萬人去競聘中核的工作,這一數字是驚人的。我國每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才1200多萬,相當于十分之一的人去競聘中核的工作,讓人難以置信。
因為中核允許每位應聘者平行投遞20個崗位,所以可能實際投簡歷的人數在數萬到數十萬之間。幾個人或幾十個人競品一個央企崗位,雖然比起國考并不離譜,但競聘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
看到這一新聞,有兩個最直觀的感受:
一是我國的核工業發展迅速,而且后繼有人,為中核的發展感到高興。中核集團是從“兩彈一艇”發展過來的,可謂是民族脊梁。如今從國防到民用,核工業發展如此迅速,能一次性吸納8000人加盟,可見公司的發展一定是蒸蒸日上!
二是這么多人去競聘,也從側面彰顯了大學生就業的艱難。正如網友評價的那樣,“造成這種情況不是中核有多好,而是民企生存環境太差!”
隨著近幾年的經濟下滑,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和求職者把考公、考編以及進入國營企業作為就業的首選。在經濟環境不景氣時,這些工作就如同避風港,呈現出巨大的優越性,但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場活躍度不夠,就業環境之差。
國家發布的數字表明,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2.3%,并貢獻了?9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所以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力軍還是民營企業。只有讓民營企業活下去,活得好,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但如今的環境卻形成了惡性循環,高素質人才為了收入和待遇的穩定,紛紛選擇進入機關單位和國營企業。大量的人才涌入,必然會造成掐尖現象,“英雄無用武之地”
不可避免。而民營企業卻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如此循環下去,就造成民營企業缺乏人才支撐,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的機制注定了一些人難以釋放出全部的才華,必然造成人才浪費。比如一些工科類的博士去競聘基層機關的工作人員,雖然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大材小用必然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沖擊。
另一方面,之所以如此多的大學生去應聘一家央企,也說明我國的民營企業能提供的優質崗位有限。從網上的各種信息來看,中核的員工工作壓力很大,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工資待遇和互聯網大廠相當甚至略低。
所以一家央企1730個崗位收到119萬份簡歷,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噓和驕傲的事情。從國家層面來看,這是人才調配的失衡。大學生趨之若鶩去競聘一家央企的工作,除了對央企光環的向往外,也是就業環境欠佳的最好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