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科創的戰略地位已愈發明晰了。
從中央明確提出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到2025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將“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八場硬仗”之首,再到李鈞副省長在全省科技金融融資對接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探索具有陜西特色的“金融+科技+產業”新模式。哪類金融機構最適合來做陜西科技金融?又能夠做到哪一步呢?
3月11日與3月21日,開源證券分別與西北有色院與西科控股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并計劃與陜西“一院一所一校一企”逐一達成合作。意味著深耕“中小科創企業”的開源證券已率先打出陜西金融機構全面發力科創的“第一槍”。
01
攜手科轉“策源地”:“截面”推進合作
合作方特色已奠定了開源證券最新“錨定”方向。雖然大家對這兩家公司較為熟悉,但是我們仍想透過最新數據再次說明其“科技能量”。
最先達成合作的是西北有色院,作為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材料研究基地和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其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近4000項,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34項,省部級以上成果420余項。目前已重點圍繞新材料方向培育45家科技型企業,7家實現上市或掛牌。
緊接著簽約的是西科控股,作為西安光機所下屬孵化平臺,截至2024年其已孵化培育硬科技企業已超過500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4家,總市值超6300億元,初步形成光電芯片、商業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產業集群。
而這些只是開始。據了解,開源證券當前還在不斷推進與西交大、西工大、陜煤研究院等之間的戰略合作,完成后將全面覆蓋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中“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的所有關鍵主體。
可以看出的是,如此“截面式”推進下的開源證券不僅是將目光聚焦在科技這塊陜西“差速鎖”上,更是精準地將“錨點”置于科技成果轉化核心“策源地”。
那么,作為省屬券商的開源證券將怎么做呢?
在我們看來,深入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無疑是為了“卡位”陜西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資源,更長遠的目標在于通過所屬“金融工具”長效支持陜西整體科創企業蓬勃發展。事實上,開源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剛已公開表示:要以“投資視角做投行”,投資、投行、投研“三位一體”,打造“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示范。在與西科控股的簽約中,開源證券則提到:努力實現從“資金搬運者”到“價值共創者”的角色升維,通過戰略共創成為科技企業的“終身合伙人”。
面對科創企業的“全周期”陪伴需求,以直接融資為主要功能的證券公司顯然是補足陜西“金融+科技+產業”模式的最佳選擇,因為其所掌握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治理激勵、價值研究、掛牌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股份減持等全鏈條金融服務,都是科創企業發展壯大所必經之路。
02
三大工具:全面發力“科技金融”
在對開源證券的長期觀察中,我們早已意識到其對科技的重視,事實上,在公司當下的三大主要“金融工具”已明確做到支持“科技金融”。
首先是投行業務明顯傾向“科技型企業”。
開源證券作為北交所、新三板領域“特色券商”,在厚植北交所方面,開源證券不僅以保薦14單排名行業第四,在審企業數量更是進入前三,僅次于合并后的國泰海通(9單)和國投證券(8單),公司2025年有望服務1家陜西本土企業完成北交所上市申報。而在北交所“蓄水池”新三板方面,公司則連續七年位居新增推薦掛牌企業數量行業第一。
北交所企業科技成色不言而喻,開源證券持續督導的15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企業達8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2家。
此外,鎖定省內債券承銷榜首的開源證券還在積極推動地方國企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2023年至2024年,公司科創債承銷規模合計超70億元。開源證券還能在平臺層面幫助有色院與西科控股以債權融資的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接下來是投研業務“重注北交所”。
自轉型賣方研究起,開源證券分倉傭金收入排名從2020年的82名躍升到2024年上半年的27名,在此過程中公司先后成立了行業第一個“北交所研究中心”,并連續兩年蟬聯新財富“最佳北交所公司研究團隊”第一名,長期的研究耕耘無疑將為科創企業提供“貼近現實市場”的發展指南。
然后是投資業務明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開源證券直投業務擁有開源投資與開源思創兩家公司,目前開源投資不僅已投的403家企業中有239家企業榮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榮譽,占比近六成,且為“一院一所一校”科轉提供大量資本助力,其中投資西科控股體系孵化企業數量高達87家。
與此同時,我們曾在《》一文中記錄的開源思創“重心回陜”也成為公司加速陜西科創企業資本化又一重要落筆。目前開源思創投資早期項目占比為四成,正在籌備的9只基金中省內規模占比超九成,并計劃攜手西科控股、空天院等合作成立“專屬基金”。
03
把握陜西核心: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連續簽約之中,我們最深刻的感受即:正在“ALL IN”陜西的開源證券已經找到了區域發展的關鍵抓手。
顯要表現為業務傾向與陜西當下發展三大核心要素“不謀而合”。
其一是中小企業擔當主流。陜西2024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新認定省級瞪羚(潛在)企業、獲批“專精特新”及“小巨人”企業數量3萬家、362家、521家、37家,西安高新技術企業還以1.5萬家的數量首次超過成都成為西部第一城。深耕北交所與新三板的開源證券顯然貼近陜西科創“家底”。
其二是早期項目亟待支持。以“三項改革”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化是陜西最大的“比較優勢”,有媒體不完全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中陜西上市前企業融資就有八成為早期項目。
其三是優勢賽道匯聚成河。目前陜西已相繼發布包括光子、硅基太陽能光伏、鈦及鈦合金等在內的11個千億產業集群。如有色院與光機所就已牢牢把握新材料、光子賽道。
那么,已簽約的兩家公司與開源證券目之所及的合作機遇有哪些呢?
預期之一是上市輔導:掌握大量科技成果的科轉平臺旗下大批企業已有上市計劃,開源證券的“前置性”介入一方面將在企業后續保薦機構選擇中形成先發優勢,另一方面將在“全周期陪伴”過程中幫助企業制定最為合適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登陸路徑。
預期之二是產業并購:面對A股收緊周期,IPO并非總是一帆風順,開源證券通過在全國展業中掌握的廣泛企業資源以及對陜西科轉平臺的深度追蹤,將為陜西上市受阻企業覓得并購良機。
值得注意的是,開源證券目前在并購領域已進行諸多準備。在資金端,公司正在攜手工銀投資、長安匯通共同發起設立規模50億元的陜西戰新產業發展并購基金,將成為陜西目前規模最大的并購主題基金;在研究端,公司則在2025年1月召開的并購重組交流會上聯合國內一線創投機構、律所以及相關服務機構發起成立了“并購重組產業研究聯盟”。
當然,從科轉“塔基”開始服務科創企業對于券商來說絕非易事。因為這種“科創漫長周期”對于處于人員密集型行業的券商角度來講并不能夠“短期見收益”,尤其是面對行業普遍“掐尖”氛圍,耐心心態更顯可貴。
而這也回答了為什么是開源證券,正是其作為省屬金融機構天生具備的使命擔當,以及公司一路從小券商拼殺至今的奮斗精神,鑄就了開源證券如今“為人所不為,能人所不能”的底氣。
事實上,面對“難而正確的事情”,開源證券在2025年工作方向及功能性建設要點中就已做出選擇:應當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體現在發揮中介機構作用,服務實體、服務國家戰略、服務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陜煤產融結合融融結合、服務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等重點工作的全流程各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