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探秘"受虐型依戀"的心理機制:怎一個“賤”字了得?
引言: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
生活中我們或許見過這樣的情形:某人對苛刻的上司畢恭畢敬,甚至在被無理指責后反而更加殷勤;而對一直關心支持自己的親友卻態(tài)度冷淡,甚至惡語相向。這種"親近傷害自己者,疏遠善待自己者"的行為模式常被俗稱為"賤",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背后其實隱藏著復雜的心理機制。
核心概念:受虐型依戀的形成
心理學將這種傾向稱為"受虐型依戀"或"創(chuàng)傷性聯(lián)結",其主要特征是個體在關系中傾向于尋求重復那些痛苦或不健康的情感模式,尤其是早期生活中熟悉的關系模式。
發(fā)展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模式往往源于童年時期的依戀創(chuàng)傷。當照料者同時是痛苦來源時(如忽冷忽熱的父母),兒童會發(fā)展出一種矛盾的依戀——既渴望關愛,又將關愛與痛苦聯(lián)系在一起。成年后,這種"痛苦=關愛"的扭曲認知會被帶入其他關系中。
心理機制解析
1.熟悉感帶來的"安全"錯覺
大腦傾向于將"熟悉"誤認為"安全",即使這種熟悉是痛苦的。心理學中的"強迫性重復"理論指出,人們會不自覺地重復早期創(chuàng)傷性關系模式,試圖通過掌控情境來獲得治愈,但往往適得其反。
2.間歇性強化效應
行為心理學發(fā)現,當獎勵(如父母的關愛)以不可預測的方式間歇出現時,會形成最強烈的行為固著。這解釋了為何忽冷忽熱的對待比持續(xù)穩(wěn)定的關愛更具"成癮性"。
3.自我認同的扭曲
長期受虐的個體可能將自我價值與"忍受痛苦的能力"掛鉤,形成"我只有受苦才值得被愛"的扭曲信念。善待他們的人反而威脅到這種熟悉的自我認知。
4.認知失調的緩解
當個體無法離開施虐者時,心理會通過美化施虐者("他們其實是為我好")來緩解"繼續(xù)停留"與"遭受痛苦"之間的認知沖突。
社會文化因素的強化
某些文化背景下,"嚴師出高徒"、"打是親罵是愛"等觀念被合理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扭曲的關系模式。權力不對等的關系(如職場中的上下級)也容易誘發(fā)類似的動態(tài)。
打破循環(huán)的可能性
1.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通過心理治療幫助個體區(qū)分"熟悉"與"健康",重建自我價值感,明白真正的關愛不應伴隨痛苦。
2.體驗矯正性情感體驗
在安全的關系中(如治療關系)重新學習:關愛可以是穩(wěn)定、可預測且不附帶傷害的。
3.設立邊界的學習
逐步練習識別和拒絕不健康的關系模式,建立人際邊界。
結語:從理解到改變
將這種行為簡單標簽化為"賤"不僅無助于理解,還可能加重當事人的羞恥感。心理學視角告訴我們,這實質上是早期適應策略在不適宜情境中的延續(xù)。改變始于理解這些模式的形成機制,并通過專業(yè)幫助建立新的關系模板。每個人都有能力重新學習愛的語言,關鍵在于擁有足夠的安全基地和支持系統(tǒng)來完成這一轉變。
正如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所言:"我們無法改變童年經歷,但可以改變這些經歷對我們的控制。"認識這些模式的存在,已經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來源:心理學家李不言頭條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