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旅+地產”模式的開創者,華僑城A(SZ.000069)曾憑借這一模式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當地產行業風光不再,華僑城A該何去何從?
3月31日,華僑城A披露了2024年報,2024年營業收入544.07億元,同比減少2.40%,歸母凈利潤-86.62億元,虧損額擴大33.42%。
這已是華僑城A連續第三年虧損,2022年虧損109億元,2023年虧損65億元,加上2024年,三年合計虧損260億元。這個虧損紀錄,創下了文旅行業之最。
虧損原因,毫無疑問是房地產下行。房價下跌,造成2024年房地產業務毛利率下降7.3個百分點,以及存貨減值、投資損失等合計40億元,這是華僑城A巨虧的原因。
華僑城有多依賴房地產?
華僑城A擁有27家景區,26家酒店、5個文商旅綜合體、1家旅行社及1臺旅游演藝,2024年合計接待8081萬游客人次。旗下歡樂谷、瑪雅水樂園、世界之窗等主題樂園享譽全國,是中國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主題樂園集團。如果不算攜程等渠道類企業,單從旅游項目數量和運營質量來看,文旅行業的一哥毫無疑問是華僑城A。
但即使如此,文旅業務在華僑城A的營收體系中,仍然不算什么。
華僑城A在披露的報表里,兩大業務“旅游綜合行業”“房地產行業”各占一半,50.18%對49.47%。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旅游綜合行業”也包含大量房地產。華僑城A的業務劃分邏輯是,如果如果一塊兒地和文旅項目無關,那就是房地產業務,如果一塊地塊兒是和旅游項目打包的,那就是旅游的配套,是旅游業務,哪怕它最終是變成了住宅和商鋪。
所以,華僑城A的房地產業務和“旅游綜合”中的房地產相加,常年占到其營收的85%以上。由于業務模式和房地產綁定太深,房地產行業整體下滑,華僑城A的旅游業務再怎么撲騰,也很難止住頹勢。
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華僑城A 1985年從深圳的一片小灘涂地,成長為文旅行業一哥,“文旅+地產”模式厥功至偉。華僑城A發明了這個模式,這個模式也被眾多房地產企業模仿借鑒,紛紛跨界文旅。
如今,那些房地產企業紛紛折戟沉沙。華僑城A作為央企,有良好的融資條件,不會步那些房企的后塵。憑借房地產業務,華僑城A曾一度創下年營收破千億元、凈利潤破120億元的紀錄。如果沒有房地產業務呢?華僑城A營收很可能只有七、八十億元。
按理說,七、八十億元也不少了,沒有幾家景區企業能做到這個規模。但華僑城A是央企華僑城集團的控股公司,如果華僑城集團在旅游業務不能表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那上級部門很容易產生一個想法:干脆拆分了并入其他央企算了。例如,曾經獨立運作的中青旅就在2018年并入光大集團,成為光大集團的子公司。
華僑城轉型的成效幾何?
事實上,為了在旅游業務上取得更大突破,華僑城集團一直在探索。例如,華僑城集團自2018年起曾發起多次聲勢浩大的華僑城文化旅游節,全國數十個城市、上百個旅游項目聯動,力圖將自己打造成國民級的旅游品牌,業務模式從“文旅+地產”驅動轉變成“品牌驅動”。
華僑城集團也推出花橙旅游卡和在線商城“花橙旅游”,配合上述品牌化的努力,積累自己的會員,試圖形成“品牌+會員+平臺”的輕資產模式。此外,華僑城集團還成立文化集團,專門孵化文旅IP,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在具體產品上,繼“歡樂谷”之后,華僑城集團一直嘗試研發新的可復制的產品形態。如融合生態加主題樂園的“東部華僑城”,定位親子娛樂、室內化的小型樂園項目麥魯小城系列,融合農業生態的歡樂田園系列,融合文商旅的歡樂海岸系列。
除了主題樂園之外,華僑城集團進一步延伸業務邊界,推出特色文旅小鎮、美麗鄉村,以及接手自然景區、歷史人文景區的投資開發和管理運營。例如特色文旅小鎮方面,華僑城在四川接管安仁古城、洛帶古鎮、黃龍溪古鎮等,在深圳打造甘坑古鎮。美麗鄉村方面,華僑城打造三亞中廖村、大邑南岸美村、樂山谷溪美村等。在景區方面,華僑城先后接管了劍門關、山海關、麥積山、鸛雀樓、五老峰等一批優質的文旅景區。
這其中最大規模的動作是,華僑城集團與云南省深度合作,計劃在云南投資千億元,打造“第二總部”,通過與云南省的合作,華僑城集團掌控了世界文化遺產“元陽梯田”景區、大理古城、昆明轎子山、昆明世博園、祿豐恐龍谷、麗江老君山、香格里拉藍月山谷、巴拉格宗、黑井小鎮等一眾知名景區以及眾多文旅演藝項目。
很顯然,云南拿出了壓箱底的旅游資源,交給華僑城與云南的合作,雙方的合作是全方位、全品類、系統性的深度合作。有了這些極優質的資源,華僑城可以以云南為樣本,實現在自然景區、人文景區、文旅小鎮的投資運營模型的突破,后續可以像歡樂谷主題公園一樣,將這套模型在全國范圍內擴張輸出。
華僑城集團的這些轉型舉措成功了嗎?客觀地看,成效比較顯著,成功地轉變了華僑城的定位,從主題公園單一品類,轉變為文旅全品類的投資運營商,業務空間和發展潛力大大拓展。
但從發展質量上來看,許多轉型動作并未達成預期中的效果,多數新項目、新品類的運營效益不佳。東部華僑城、麥魯小城等多個項目因虧損嚴重,從上市公司華僑城A體系中剝離。特色文旅小鎮、美麗鄉村項目,依然需要配套地產,以回收投資資金。華僑城文化旅游節、花橙旅游等,也并未在游客群體中真正建立號召力。自然景區、人文景區方面,劍門關等一些項目選擇脫離華僑城,原因是景區引進華僑城是希望華僑城大筆投資,但華僑城作為企業必須算投資回報率,虧損的投資肯定不會做,于是雙方的合作難以為繼。華僑城在云南的深度合作,也未能探索出不依賴地產的文旅項目投資運營經驗,每一筆重大投資都需要地產來平衡。
本質上,以上轉型舉措并未降低華僑城對“文旅+地產”模式的依賴,也未能在主題樂園之外,再開創如歡樂谷一般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產品體系。這是華僑城A連年虧損、難以止住頹勢的根本原因。
離開“文旅+地產”模式,華僑城將何去何從?這也許是華僑城成立40年來,面臨的最重大的考驗。知酷文旅期待華僑城能做出有效的探索,為文旅行業再次貢獻重大的創新模式。
作者|吳莫言
編輯|小知知
設計|Joe
圖片來源|企業及景區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