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頭圖 | 視覺中國
2025年4月3日凌晨,特朗普政府宣布全面升級貿易戰,矛頭不僅對準中國,還波及全球主要經濟體。次日,中國迅速展開強烈反制。這場看似關稅摩擦的對峙,本質上是全球最大消費國與最大制造國之間的激烈博弈。
關稅陰云迅速籠罩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資產遭遇集體拋售,全球資本市場仿佛被卷入一場“血雨腥風”的風暴。
A股市場也未能幸免。4月7日,近3000只個股跌停,上證指數重挫7.34%。盡管在政策積極引導下,隨后兩個交易日市場情緒有所回暖,但只要貿易戰局勢未見緩和,投資者的擔憂情緒仍難以平息。
那么,哪些行業的基本面將受到沖擊?又有哪些領域在這場關稅博弈中受益,走出獨立行情?
#01利好的行業
(1)半導體
加征關稅的核心目的在于促進制造業的回歸,增加進口商品的成本,從而促使資本回流并重建美國制造業,特別是高端科技產業。
唯有掌握高端科技和金融話語權,美國才能收割全球。至于低端制造業,如服裝、紡織和手機組裝等,美國并不在乎。
隨著關稅的增加,美國成熟制程芯片的進口成本顯著提高,導致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換言之,國外成熟芯片面臨不利局面,而國內成熟芯片則迎來利好,有利于國產替代。例如:成熟制程的模擬芯片等。
另外,這次事件也將讓國內意識到以半導體為代表高端科技產業的重要性,國產替代有望進一步加速。而半導體設備、EDA等“卡脖子”環節也迎來快速發展機遇。例如:國內半導體企業為了降低對美國設備的依賴,將更加傾向于選擇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等生產的國產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設備對美出口占比很小,基本不受關稅的影響。
總體來看,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圣邦股份為代表的模擬芯片、北方華創為代表的半導體設備、華大九天為代表的EDA等環節,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被資本市場青睞。
(妙投研究員:董必政)
(2)農林牧漁
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4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此外,中國自3月10日起便對產自美國的農產品(玉米、大豆等)加征10%-15%的關稅。
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其中提到,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當前,中國大豆進口高度依賴海外市場,此次關稅反制政策對大豆及豆粕價格形成利多支撐。但由于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來源更加多元化,美國占比有所下降,預計價格端的影響相較2018年有限。大豆價格波動有可能帶動玉米、小麥等糧食價格聯動上漲,疊加市場情緒升溫,有望利好國內種業及糧食種植相關板塊。
雖說貿易戰加劇了種源進口壁壘,客觀上推動了國內對“種子自主可控”的重視,也加快了轉基因技術的研發和政策推動。但目前來看,轉基因商業化仍處于預期階段,距離真正落地尚需時間,短期內缺乏業績兌現的基礎,相關個股更多是受題材驅動。
生豬養殖板塊近期也逆勢大漲,市場交易的邏輯是,關稅引發大豆、玉米等需求擔憂,玉米(能量飼料)和豆粕(蛋白飼料)是生豬育肥的主要原料,約占其總原料的80%,而飼料成本又占到養殖成本的55%。所以市場普遍預期飼料價格的上漲將削弱豬企的抗風險能力,進而加速去化進程。
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反應更多是炒預期,豬周期并沒有來,市場能否真正完成主動去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當前在自繁自養模式下,生豬養殖仍處于盈利周期,這也是主動去化的最大阻力。
目前,生豬養殖行業成本大約在15元/kg,理論上,只有當豬價跌至行業的現金流成本以下,即低于13元/kg時(行業的非現金成本約為2元/kg),豬企才會出現現金流虧損,屆時才有可能出現主動去化的情況。
按照料肉比2.5和飼料價格2.7元/公斤計算,育肥成本為6.75元/公斤。由此可推算,飼料價格每上漲10%,豬企育肥成本將增加約0.54元/公斤(假設其他原材料成本不變)。要想生豬價格下降1.76元/公斤(截至2025年4月9日,我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14.76元/公斤),則需飼料價格上漲約27%。
(妙投研究員:丁萍)
(3)血制品行業
2025年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進口占比較大的血制品首當其沖。
美國是全球血漿供應的核心區域,其血漿采集量占全球總量的70%。而中國人血白蛋白約60%以上來源于進口情況下,美國更是成了進口的大頭,占到中國進口人血白蛋白產品的6成左右。即,國內有接近40%的人血白蛋白來自于美國。
再結合銷售價格看,以10g規格人血白蛋白為例,目前國產人血白蛋白產品價格院內銷售終端價在358-448元區間,而進口產品在358-560元,本身進口產品價格優勢不是很明顯。本次國內對進口產品加征34%關稅后,會對終端價格帶來價格沖擊,將直接削弱美國進口白蛋白產品的價格優勢,驅動國產產品銷售。
此外貿易戰下,若國內人血白蛋白產品在此影響下出現供給不足情況,還有可能拉動國產人血白蛋白產品的價格上漲,利好布局國產人血白蛋白的血制品企業。
(妙投研究員:張貝貝)
(4)免稅業
4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公告,對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作出明確規定,并將推廣至全國。次日免稅龍頭中國中免A股漲停,港股股價暴漲24%。同時,加征關稅后雖然進口成本飆升,免稅行業卻被看成最大受益者,所以在近期資本市場上頗受關注。
短期來看,資本關注的邏輯在于免稅行業有“零關稅+高品質”的雙重屬性,可成為政策托底消費的核心抓手;如海南離島免稅2025年Q1銷售額同比增長37%,免稅渠道價差優勢或進一步促進消費回流。
即買即退政策的目標人群是來華旅游的外國人。據移民管理局數據,最近的清明節假期3天共621.2萬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增長19.7%;其中外國人出入境69.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9.5%。未來隨著入境旅游消費潛力釋放,中國免稅業還能獲得更多增量。
不過最近免稅股暴漲更多是因受到短線資金追捧,賽道邏輯是否有本質改變和實際增長情況還需持續觀察。
(妙投研究員:段明珠)
#02利空的行業
(1)消費電子
受到貿易戰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依賴出口的行業,特別是電子、機械、鋼鐵等領域。例如,在消費電子方面,美國政府對中國及其他地區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導致蘋果等品牌的生產成本顯著上升。
不過,立訊精密表示,“在電子制造業供應鏈企業中,通常與客戶商定采用FOB模式(即離岸價),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客戶)承擔。”
蘋果公司長期依賴中國的供應鏈。自2018年特朗普加征關稅之后,不少企業去越南等地建廠,比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
而這次美國對越南、印度加征46%、26%的關稅。如果蘋果承壓全部關稅,高毛利的蘋果手機也扛不住。
蘋果公司可能會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預計iPhone價格將上漲,消費者從而采購其他手機,導致銷量有所下滑。而國內消費電子企業主要綁定蘋果大客戶,其業績恐面臨下滑的風險。
后續,蘋果能否申請豁免關稅或申請豁免部分關稅,將成為消費電子悲觀預期的重要措施,需持續關注。
(妙投研究員:董必政)
(2)針頭、注射器等醫用低值耗材
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醫療器械產品種類豐富多樣,涵蓋了多個領域。其中,醫用低值耗材是出口的重要品類,像注射器與針頭、手套、口罩等,憑借性價比優勢,在美國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如美國80%的針頭和注射器來自于中國。
由此可知,國內針頭、注射器等出口美國的醫用低值耗材企業,受到此事件的影響較大。
加征關稅后,這些產品的價格會相應提高。如注射器原本售價為1美元/支,在加征34%關稅后,其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可能會提升至 1.34 美元左右,中國醫用低值耗材相關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被明顯削弱。
此外,其他國家的醫療器械產品也可能借機搶占市場份額。如印度,其產品在價格上本身與中國產品相近,此次美國對其雖然也加征關稅,但幅度比國內低,僅有26%,在美國市場銷售價格上可能會獲得優勢,屆時美國客戶可能會轉而選擇這些國家的產品。
則國內依賴出口,尤其是美國市場占比較大的醫用低值耗材企業,2025年經營業績或承壓較大,未來需要開拓除美國外的其他市場,進行對沖,投資還需謹慎規避。
(妙投研究員:張貝貝)
(3)航運和有色金屬
如果全球貿易摩擦進入“硬碰硬”的階段,全球貿易量勢必大幅下滑,航運板塊首當其沖。其中,受沖擊最顯著的或許是集裝箱運輸,其次是干散貨運輸。
干散貨船主要用于運輸鐵礦石、煤炭、糧食等大宗商品,而中美之間的農產品關稅政策將直接影響這類貨物的運輸規模。如果中國暫停進口美國大豆,轉而從巴西采購,盡管整體貿易量可能減少,但由于運輸距離拉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干散貨的壓力。
相較之下,油輪運輸的走勢則更加復雜。一方面,全球經濟疲軟確實會抑制原油需求,拖累運價;但另一方面,歐佩克持續增產,油價進一步下行,部分國家或企業可能借機增儲補庫,從而在階段性內提振油運需求。
全球貿易量的萎縮往往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這對銅、鋁等工業金屬的需求形成了顯著壓制。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環境中,黃金的避險屬性開始凸顯,加之各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長期來看,黃金依然具備較強的上漲潛力。但從短期來看,若市場集中交易經濟衰退的預期,風險資產遭遇拋售,黃金也受到流動性沖擊。
而同樣作為貴金屬的白銀,走勢會不同于黃金。當市場上悲觀的經濟預期與樂觀的降息預期并存時,白銀的表現通常不及黃金,這不僅是因為白銀缺乏黃金那樣的避險屬性,更由于其工業屬性在不斷增強——目前工業需求已占白銀總需求的50%以上,因此更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
(妙投研究員:丁萍)
#03是這些行業的雙刃劍
(1)銀行業
從基本面來說,銀行業會受到高關稅的間接沖擊。
首先,制造業正在逐漸取代基建和地產,成為銀行最重要的貸款投向。而高關稅對于我國制造業出口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帶來制造業貸款不良比例的增加。
其次,出口部門經營承壓,對于信貸需求減弱,一方面信貸擴張速度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銀行議價能力減弱,使得凈息差有下行壓力。中泰證券研究顯示,信貸增速下降1個點可能導致凈息差下行14個基點。
雖然國內可能通過提振消費來對沖外貿領域的不利影響,對銀行業的零售貸款有支撐作用。但出口部門的從業人員收入受到影響,也會影響消費貸的需求與資產質量。
總體來說,銀行業在基本面上受到高關稅的沖擊,信貸從量到價都有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市場出現調整之時,投資者信心不足,往往會更看重確定性,從而利好紅利板塊。銀行業股息率在A股處于高水平,可能會成為資金避險之所。
(妙投研究員:劉國輝)
(2)保險業
高關稅對于保險行業的影響,既有積極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保險行業在負債端向客戶收取保費,將保費進行投資,形成投資端。貿易戰對保險的投資端會有一定沖擊,對負債端有一定正向影響。
2024年上市保險公司凈利潤均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9.24行情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股市的高彈性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雙刃劍,既能帶來高收益,也可能帶來投資虧損。貿易戰背景下,市場信心可能會不足,股市難有穩定、持續地表現,對于保險行業的投資端帶來壓力。
從負債端來看,貿易戰帶來的投資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增加,會利好儲蓄類保險的需求增長。包括增額壽、年金險等產品,收益是寫進合同的,剛性兌付,雖然現在預定利率已經越調越低,但如果貿易戰引發投資市場動蕩,避險需求就會一部分分流到保險產品上,從而帶來需求的復蘇。
(妙投研究員:劉國輝)
(3)家電
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以內需驅動為主的剛需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基石,政策支持、市場潛力與行業集中度提升也成為推動消費賽道增長的關鍵因素,且消費賽道不少股票持續穩定分紅已具有紅利股屬性,從而為投資者提供兼具防御性與成長性的雙重價值。如一些白酒業龍頭,貴州茅臺等。
對美出口占比高的消費品企業(如家電、紡織服裝)將面臨成本上升和價格競爭力下降,可能導致訂單轉移或利潤率壓縮。部分企業可能加速向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轉移產能以規避關稅,但短期會增加遷移成本。
如家電行業。目前國內家電龍頭全球化布局較早較廣,美國市場的占比會相對較小。比如格力電器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已進入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在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市場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美國市場占比不高。美的集團2024年北美業務占總營收不足5%。海信家電美國產品中,中國、泰國、墨西哥基地對美出口額在總營收占比分別約1.8%、0.5%、0.7%。
同時,美國市場白電(冰箱、洗衣機)需求依賴本土化及墨西哥生產,中國白電龍頭企業海爾、美的、海信、TCL等海外產能布局豐富,相當于已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關稅方面的負面影響。如海爾智家美國市場約60%產品由本土工廠供應,30%來自墨西哥。
但也有利好的一面,要注意到國內促進消費政策對家電業的提振。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年初至今(8日)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3570.9萬臺,帶動銷售1247.4億元。
(妙投研究員:段明珠)
以上內容的邏輯是在貿易戰不緩和甚至還會升級的背景下推演的,但如果貿易戰出現緩和,那么上述邏輯則不再適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照,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以免費加入粉絲群,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