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可
最近,銀基集團創始人梁國興再度引起媒體關注。他在香港的豪宅易主,成為白酒行業在調整、轉型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時代洪流來了,任誰都擋不住,不管你是有權,還是有錢,或者兩者都被你握在了手中。
只是,不知道在梁國興之后,白酒行業下一個因為扛不住壓力,最終走向隕落的大佬,會是誰?
銀基崩塌:一個時代的落幕
2025年3月,香港淺水灣香島道33號豪宅易主,成交價4.8億港元——這座曾被銀基集團創始人梁國興以1.68億港元收入囊中的頂級物業,最終成為他“賣豪宅求生”的注腳。
此時的銀基集團,早已不是那個手握五糧液、茅臺等一線名酒經銷權的酒業帝國——2023年12月,其港股上市地位被強制取消,曾經的“酒類流通第一股”,不得不黯然退場。
梁國興的困境,折射出了中國白酒經銷商群體的集體焦慮。
2010年,銀基集團憑借五糧液永福醬酒,以及瀘州老窖國窖1573系列43度產品的獨家經銷權,一度占據中國高端白酒市場20%的份額。
但十年后,茅臺、五糧液等酒企加速直銷改革,銀基的渠道優勢逐漸被瓦解。2023年,貴州茅臺合同負債同比下降8.7%,經銷商預付貨款意愿開始走低——強如茅臺,面對行業深度調整亦有如此待遇,何況其他?而此時,銀基的營收已不足巔峰期的1/3,最終走向退市。
行業寒冬:白酒經銷商的生死劫
銀基集團曾經在業內叱咤風云,成為名酒廠高度依賴的渠道商之一。它之所以會得到現在這種令人扼腕的結局,只能這樣來總結:過度依賴名酒獨家經銷權的銀基集團,崩于行業轉型期,毀于沒能順勢調整,死在了行業寒冬。
導致銀基“猝死”的根本原因,其實主要還是來自于下面這幾個行業基本面。
1、庫存高企與價格倒掛
2024年,中國白酒行業進入“去庫存年”,社會庫存積壓超500億元,價格倒掛現象普遍。飛天茅臺批發價一度跌破2100元/瓶,茅臺1935甚至出現批價低于出廠價的尷尬局面。經銷商為回籠資金,不得不低價拋售,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至5%以下。
2、酒企渠道改革的沖擊
茅臺、五糧液等頭部酒企加速布局直銷渠道。2024年,“i茅臺”平臺貢獻營收200億元,雖然同比下滑10.5%,但直銷渠道營收數據在貴州茅臺銷量中的整體占比,已經提升至40%。與此同時,酒企對經銷商的考核也正在從“壓貨量”轉向“動銷量”,部分經銷商因無法完成任務被取消代理權。
3、消費降級與需求萎縮
國內經濟復蘇乏力,高端白酒消費場景銳減。2024年,政務消費占比降至5%以下,商務宴請市場規模同比萎縮15%。消費者轉向性價比更高的次高端品牌,甚至“口糧酒”,導致經銷商庫存結構失衡。
外部沖擊:關稅戰與跑路潮
2025年初,揚州、鎮江等地爆發多起酒類經銷商跑路事件。在市場大環境不能及時轉好的情況下,類似事件絕對不會是偶發。
最近,特朗普突然又發動了大規模、高強度的關稅戰,此舉短期內雖然對酒行業的影響甚微,但長期來看,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勢必會傳導到白酒消費市場。
在糖酒會期間,國臺酒業的廠商矛盾再度引起關注,川酒集團的融資負債讓媒體開始警覺,金種子的巨額虧損廣受關注……近期,業內關于又有酒企要暴雷的預警之聲再起。面對行業調整,終究還會有人扛不過去,只是不知道下一個崩盤隕落的行業大佬,究竟會是誰?
它或許來源于高度依賴單一品牌的大商,銀基集團就是前車之鑒,它的的崩塌,本質是過度依賴五糧液、茅臺等品牌的結果——當酒企繞過經銷商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時候,這類“躺賺”的大商必然被淘汰。
它或許來源于缺乏數字化能力的傳統經銷商,當前,頭部酒企正通過“云平臺”重構渠道,比如“i茅臺”,已經實現了從訂單管理到消費者運營的全鏈路數字化,傳統經銷商若不能接入這些系統,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淘汰。
梁國興的故事,是中國白酒經銷商黃金時代的挽歌。當行業從“渠道為王”轉向“消費者主權”,那些躺在名酒代理權上吃老本的經銷商,終將被時代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