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抗癌“魔法子彈”如何打得更準?上海醫學團隊首創AI模型指導用藥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研究揭示了影響新一代抗HER2 ADC藥物療效的腫瘤空間特征,并構建了預測其療效的AI模型。該研究發現,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對ADC藥物SHR-A1811的治療反應與腫瘤空間特征有顯著關聯,而傳統治療方案未呈現這一特征。這表明該模型可能提供精準用藥的參考工具,幫助識別敏感人群以優化治療效果。同時,該模型可能有助于減少耐藥和復發轉移的問題,提高臨床治療效率。
有望攻克“柑橘癌癥” 我國科學家取得新發現
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解析了柑橘抵御黃龍病的核心分子機制,篩選出小肽APP3-14,顯著抑制黃龍病菌定殖。該研究揭示了增強柑橘抗病能力的關鍵在于保護MYC2蛋白,并為基因編輯技術創制抗病新種質提供重要靶標,單季防控效率達80%。有關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為全球柑橘產業帶來潛在科技支撐。
FDA宣布重大變革:計劃利用AI等新方法逐步淘汰動物實驗
美國FDA于4月10日宣布一項重大變革,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逐步淘汰藥物開發中的動物實驗。此舉旨在提高藥物安全性,加快評估過程,并減少研發成本。FDA將采用基于AI的計算模型和實驗室環境中的類器官毒性測試,以改善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法。然而,這也引發了對倫理和技術障礙的關注,盡管新的非動物測試策略可以降低風險,快速推進藥物開發,但其有效性仍有待觀察。
Cancer Cell:邵志敏團隊開發AI模型,預測ADC藥物乳腺癌治療效果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預測模型,該模型能夠預測第三代抗HER2 ADC藥物SHR-A1811在HER2+乳腺癌新輔助治療中的療效。盡管該藥物顯示出較高的療效,但部分患者仍無法受益,并可能面臨嚴重副作用,如肺毒性。這一模型通過整合臨床特征和病理圖像,有助于指導新型ADC藥物的精準應用,從而減少健康組織的損傷。
張軍杰研究組在皰疹病毒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5年4月11日,武漢大學張軍杰教授團隊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研究,揭示了通過阻斷OTUD4-USP7去泛素化酶復合體可抑制腫瘤皰疹病毒復制。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針對皰疹病毒的新型抗病毒策略,尤其是對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的裂解復制過程具有效果。研究表明,在OTUD4敲除小鼠中,多肽p8無法發揮抗病毒作用,說明其對病毒抑制依賴于靶向OTUD4。此外,該多肽不影響USP7與其他底物的結合,顯示出特異性。
美國發布《生物技術未來藍圖》,瞄準國際競爭持續主導地位
2025年4月8日,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發布《生物技術未來藍圖》。報告揭示了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面臨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威脅。報告指出,高達79%的公司依賴中國企業提供關鍵生產服務,存在供應鏈安全風險。委員會呼吁美國國會投入至少150億美元用于生物技術研發,并禁止與中國相關供應商合作,以應對國家安全威脅。這些措施旨在維護美國在全球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50斤大米頂5斤血漿?武漢大學試驗震動醫學界:用大米造出血清!
武漢大學的楊代常教授團隊成功將50斤普通大米轉化為5斤高純度人血清白蛋白,顛覆傳統歐美血漿制品市場。該技術通過基因編輯在水稻中合成白蛋白,攻克了外源基因靜默、蛋白提取和成本控制三大難題。這一突破有望解決獻血不足及病毒風險問題,并減少對進口血清白蛋白的依賴。然而,早期項目遭到專家質疑,擔憂植物蛋白的免疫源性影響人體安全。最終,臨床試驗證實其等效于傳統方法,標志著重大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