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泰伯網 林槿
近期,吉利、比亞迪、奇瑞、長城等超20家車企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四維圖新、騰訊地圖、百度地圖等地圖廠商也爭相跟進。
一時間,“DeepSeek上車”成為行業標配,甚至冠以智駕平權。
喧囂背后暗藏分野。智能座艙成為大模型落地的第一戰場,“高階智駕基石”智駕地圖陷入沉默。
在公開報道中,并無過多“DeepSeek+智駕地圖”相關信息。
筆者梳理發現,多數車企選擇率先在智能座艙領域應用DeepSeek,從語音交互、場景推薦到AI作詩,全方位提升人機交互體驗。
比如,嵐圖汽車宣布在智能座艙方面與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實現AI語義識別、AI作詩等功能;東風汽車則將DeepSeek全系列大語言模型用于提升語音交互體驗和個性化推薦等。
還有車企借助DeepSeek 升級自有的大模型。2月8日,廣汽用一段實車視頻演示了智能車機借助DeepSeek-R1大模型回答語音提問的表現,宣布廣汽自主研發的ADiGO SENSE端云一體大模型與DeepSeek-R1大模型完成深度融合。
但在更具技術壁壘的智駕地圖領域,并未過多見到DeepSeek的身影。
在調研過程中,學術界、產業界的多位智駕地圖從業者均向泰伯網表示,目前對于DeepSeek的探索較為初期,還在嘗試和研究階段。
DeepSeek應當如何與智駕地圖相結合?AI大模型能否成為突破當前智駕地圖成本及效率問題的解藥?這場技術革命將如何改寫智駕地圖產業格局?
“從理論上來看,DeepSeek在智駕地圖領域大有可為。”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必軍表示,DeepSeek可以在數據融合、眾源眾包、決策規劃等多個環節進行結合。
他解釋:
? 在數據標注方面,DeepSeek可以避免問答形式、題海戰術進行訓練;在數據融合方面,其對于算力、算法的要求大幅下降,可以更容易實現多源數據融合生成地圖。
? 對于眾源眾包來說,DeepSeek是數據更新的實用性工具,傳統的高精地圖更新工作量較大,需要對不同精度的數據進行比較、篩選等等,通過DeepSeek可以降低數據處理難度。
? 在路徑規劃、場景理解方面,DeepSeek的時空推理能力能夠融入路徑規劃模塊。其團隊正在嘗試做這方面的工作,DeepSeek知識蒸餾等試驗的結果較好。
在他看來,面對傳統高精地圖行業高精度、高鮮度、低成本難以兼得的“不可能三角”,DeepSeek能夠在地圖生產及更新過程中釋放價值。
與學術界的謹慎樂觀相比,產業界的質疑更為直接。
“智駕地圖需要的是垂直行業模型,而非通用語言模型。”
吉利旗下圖商朗歌科技前副總經理、智駕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戰斌直言,本質上DeepSeek屬于語言模型,智駕地圖是圖像輸入等專用結構化信息。“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對于智駕地圖產業來說意義不大。”
他認為,目前智駕地圖與DeepSeek的結合僅能停留在淺層,如生成誘導信息,用于駕駛提醒等。相比之下,有針對性設計及訓練的小模型對于智駕地圖產業來說更有幫助、應用效果更好。
據環球網,目前業內不乏智駕專用大模型。2023年4月,毫末智行率先提出國內首個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而處于2.0時代的自動駕駛系統,主要以“AI小模型+人工規則”的方式來實現。此外,自動駕駛系統還有許多額外的輔助,特別是高精地圖+定位組合的方式。隨后,Transformer+BEV推出后快速成為國內智駕領域主流推崇的方案。
2024年6月,李戰斌曾在未來科技大會上介紹了四層地圖模型技術,能夠實現分鐘級的元素更新,通過量產數據回傳構建基于數據閉環的眾源建圖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的駕駛安全和舒適度。
“我們正在研究把文本信息作為另類的地圖語言,放到網絡中生成。”李戰斌透露,該技術研發還處于示范驗證階段,目前已經有了一定成果。
專業壁壘高、無法直接匹配,或許是在DeepSeek掀起全行業狂歡時,智駕地圖產業集體沉默的原因。
四維圖新表示,公司鼓勵包括算法開發團隊在內的員工使用不限于DeepSeek的AI工具,加快問題分析,數據挖掘、標注和生產提效。但目前來看,僅有公司的ADS AI Infra部門在四維火山云私有化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
騰訊地圖雖宣布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深度推理模型,但現已公開的使用場景多聚焦導航功能優化,提供AI地圖體驗, 并未提及智駕相關信息。
究竟是“時候未到”,還是“并不需要”?尚且不得而知。
筆者調研中發現,無論是行業小模型的支持者還是DeepSeek等大模型的贊成派,專業主義都是智駕地圖從業者們堅守的底線,并對當前AI技術的局限性存有共識。
李必軍多次向泰伯網強調,對于智駕行業來說,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不能因為是新技術就把安全標準降低,DeepSeek與智駕地圖的結合需要經過多輪嘗試才能正式應用,不能輕易上車。”
他表示,DeepSeek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和其他大模型一樣,是行業向前發展的推動力,但肯定達不到顛覆性的效果。”
而智駕地圖產業對于AI工具探索,更是投入與回報的長周期博弈。
“我們現在高精地圖的編譯不太完善,生產成本過高,引入AI大模型工具,可以提升整個流程的性價比及可靠性。”李必軍表示,大模型對于智駕地圖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前期的投資風險不容忽略。李戰斌透露,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數以億計的投入,才能夠有成果顯現。“包括云的資源、數據資源、人力資源等等。一旦技術成熟,成本會倍數級下降,效果是指數式爆發的。”
在這場長期主義戰爭中,大模型是加速器,而非終點。
當“全民智駕”時代逼近,汽車進化成“四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智駕地圖正從導航工具蛻變為認知基座,技術、政策、商業模式的碰撞持續升級,真正的產業革命或許才剛開始。
(本期編輯 | 墨川 校對 | 李歡 封面 | 《極限競速:地平線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