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合資車曾經一度是市場的主流,但是最近幾年,伴隨著中國國產新能源的持續崛起,合資車在市場上越來越不受待見,然而就在最近合資車似乎一時間又開始走紅了,合資車是怎么突然又好賣了?
一、合資車企殺回C位?
據中新經緯的報道,近日,長期銷量不佳的合資新能源車,近兩個月銷量攀升。
根據乘聯分會數據,廣汽豐田、東風日產、長安馬自達等多家合資車企的新能源車在5月和6月的銷量創下歷史新高,有車企從年初的百輛出頭升至6月的近萬輛。一位合資品牌4S店銷售6月下旬在社交平臺發文感嘆:久違的客流量終于回來了!
王明(化名)在北京朝陽一家東風日產4S店做了十余年燃油車銷售,近幾年業績連續下滑,讓他做出轉戰新能源車的決定。重新培訓上崗后,他賣的第一款新能源車是東風日產N7。
“我們店以前也賣過電車,但效果不好。燃油車現在也不好賣,所以我加入電車隊伍。開始沒抱太大期望,沒想到這款車上市后能連續火爆。”王明7月8日對中新經緯說。
今年4月底,東風日產天演架構首款純電轎車N7上市,價格區間為11.99萬-14.99萬元,于5月中旬開啟交付。東風日產官方數據顯示,該車5月銷量超過3000輛,6月銷量環比翻倍,到6月中旬累計大定突破2萬輛。
根據乘聯分會數據,上汽通用6月新能源銷量0.92萬輛,別克GL8 PHEV占據三分之二以上。長安馬自達EZ-60雖未上市,但6月末官方宣布盲訂突破3萬輛。
北京豐臺一位廣汽豐田銷售7月5日告訴中新經緯,鉑智3X在廣汽豐田工廠排產已經安排到8月底。
東風日產方對中新經緯表示,與過往的產品不同,N7是一款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設計的車型,越級配置、品牌力、價格合適,是用戶選購該車的理由TOP 3。
二、合資車是怎么突然又好賣了?
近期,合資車卻呈現出強勢回歸的態勢,重新在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殺回C位。這一戲劇性的轉變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原因呢?
首先,合資車之前為什么會不好?在過去十年間,中國自主品牌特別是新能源車企迅速崛起,以智能化、電動化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沖擊傳統合資品牌的市場地位,一時間,合資車企幾乎是一敗涂地,各大體系產品紛紛失守,最近幾年也是被不少媒體稱之為合資車企最衰落的幾年。仔細研究其中的原因就會發現,合資車企之所以在前一段時間不受待見,根源其實埋在合資車早年的業務邏輯里面,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以市場換技術的邏輯產物,合資車企本身就是技術引進的一部分,其過度依賴海外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策略,缺乏本土創新能力。許多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車型更新緩慢,配置保守,難以滿足國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智能化和個性化需求。
此外,合資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制約。中外雙方在決策機制、技術引進、產品規劃等方面往往存在分歧,導致企業在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時反應遲緩。例如,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OTA升級等新興領域,合資品牌普遍滯后于國產新勢力品牌。這種“水土不服”的狀況使得不少消費者逐漸將目光轉向更具性價比和科技感的自主品牌。
其次,壓力之下合資品牌開始被倒逼轉型。面對市場危機,合資車品牌開始進行全面的改革,積極學習本土品牌的成功經驗。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是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舒適性和娛樂配置等方面。合資車品牌開始意識到,要想重新贏得消費者,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合資車品牌開始注重智能化配置。例如,許多合資品牌推出了配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提升了駕駛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時,智能座艙也成為合資車的標配,大屏幕、語音控制、車聯網等功能一應俱全,滿足了消費者對科技感和便捷性的需求。
另一方面,合資車品牌在舒適性和娛樂配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大沙發、大彩電等配置不僅提升了乘坐舒適度,還增加了車輛的娛樂功能,使得長途旅行更加愉快。這些越級配置的加入,使得合資車在性價比方面更具競爭力。
第三,打不過就加入也成為了不少合資品牌的共識。之前我們就反復說過,不少世界汽車巨頭都開始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這種合作在合資車企上也更為明顯,近年來,合資車企紛紛與華為、小米、地平線等科技企業展開合作,通過“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實現了報團取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技企業在智能技術、軟件開發、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具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技術優勢,而合資車企則在汽車制造、質量控制、品牌營銷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雙方的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通過與這些科技企業的合作,合資車實現了技術的快速升級和產品競爭力的提升。這種抱團取暖的模式,讓合資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也為其重新贏得市場份額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無疑為合資車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消費者已經越來越現實。對于市場來說,消費者永遠是最現實的群體。他們不會因為某個品牌過去輝煌就盲目買單,也不會因為某款車型一時熱炒就輕易跟風。誰能提供更好且更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誰就能贏得他們的青睞。合資車的前后差異正是這一點的最好體現。
早年間,合資品牌憑借成熟的技術、穩定的品質和較高的品牌溢價,長期占據中高端市場。然而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突破,消費者開始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體驗和價值回報。如今,合資品牌在保持原有品牌力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智能化配置、優化產品結構、降低價格門檻等方式,重新塑造了自身的產品形象。這種“品牌+性價比”的組合拳,正好擊中了當前消費群體的核心訴求——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
可以說,合資車企殺回C位,并非偶然,而是主動求變、順勢而為的結果。從被動接受市場挑戰,到主動擁抱變革;從單純依賴海外技術,到積極融合本土創新;從各自為戰,到抱團取暖……這一系列的轉變才是合資車重新獲得機會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