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在北京成立20周年。近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史德林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他談道,中國是國際人道事業的積極參與者,為人道事務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史德林表示,中國參與發起國際人道法倡議,彰顯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決心。他特別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同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宗旨相融相通。這一精神共鳴,為國際人道事業注入寶貴能量。
2024年9月27日,巴西、中國、法國、約旦、哈薩克斯坦和南非聯合發起了一項全球倡議,激勵國際社會做出支持國際人道法的政治承諾。
參與發起國際人道法高級別倡議,彰顯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承諾。
當前,全球暴力沖突數量增加,沖突規模加大,人道危機仍然嚴峻。史德林表示,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統計,全球目前有120多起武裝沖突正在發生。
“國際人道法強調保護平民、戰俘及傷者。但令人擔憂的是,國際人道法基本準則屢遭挑戰。在一些沖突地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團隊甚至難以開展對平民的人道救援。”史德林說,“國際社會迫切需要采取更多行動,強化對國際人道法的尊重。”
2024年9月,中國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法國等共同發起國際人道法高級別倡議,旨在推動國際社會重申對國際人道法的堅定承諾,凝聚維護國際人道法的最大合力,推動實現持久和平。
“我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中國參與發起這項倡議。參與發起國際人道法高級別倡議,彰顯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承諾。”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史德林
史德林說,中國積極參與不同沖突地區的人道救援行動,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為國際人道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變亂交織的世界,局部沖突與動蕩頻發。史德林認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帶來對抗升級的風險。而積極的政治對話有利于降低沖突風險。在此方面,中國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穩定與發展。”史德林說,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同時,中國積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為止戰凝聚共識,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無論是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還是推動本輪巴以沖突停火止戰,中國以建設性姿態促進地區熱點問題降溫,積極推動止戰停火、勸和促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國積極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同國際紅十字運動的人道情懷高度契合。
史德林表示,中國積極推動全球穩定與發展,彰顯了中國文明深刻的和平性。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的許多思想同國際人道法的精神高度共鳴。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史德林說。中國擁有深厚的文明史,和平精神根植其中。中國思想中有許多強調“相互尊重”的思想,與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宗旨相一致。
2024年12月21日,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拍攝的執行“和諧使命-2024”任務的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新華社記者 伍岳 攝
史德林告訴記者,中國積極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這一價值理念同國際紅十字運動不存歧視、致力于保證人類尊嚴的人道情懷高度契合。
“中國提出‘人道主義是能夠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識’。我認為這一理念很重要,人道主義能搭建起人與人之間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橋梁。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充分認識到堅持人道主義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性。”史德林說。
長期以來,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貢獻力量。
“我們對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進行了深入研究。”史德林說,“三大全球倡議與國際人道法的理念相契合,強調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也體現了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理念。”
史德林說,中國發出更多勸和促談的理性聲音,為實現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發揮了積極和建設性作用。“我很期待,中國未來在和平解決爭端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史德林說。
中國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迎來更多交流合作契機。
史德林表示,戰爭的破壞性不僅體現在物理層面的摧殘,更深刻地影響著沖突地區社會的長期發展。社會層面滋生的仇恨與憤怒,會形成阻礙和平的持久陰影。醫院、學校和關鍵基礎設施的損毀,則削弱了沖突地區的發展基礎。一場戰爭,往往令沖突地區數十年發展成果毀于一旦。
面對這樣的難題和挑戰,他認為,全球人道行動也應建立系統性思維,在短期緊急救援之外,同步推進長期發展投入,通過基礎設施修復、民生項目支持等手段,幫助受影響地區實現從生存到可持續發展的過渡。
4月1日,在緬甸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進行了工作對接。
史德林認為,中國秉持國際主義和人道精神,關注和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生、謀求發展的事業。中國對發展議題的關注,為人道行動提供了借鑒。
史德林提道,全球人道行動也應采取創新方法,運用更多科技手段,在兼顧科技倫理的同時,提升人道行動的效率。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的發展,為優化人道行動提供了新思路——從失蹤人員追蹤算法到戰區基礎設施監測系統。“我們特別關注中國科技界的動向,期待取得相關合作。”
史德林表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正在積極拓展與中國科技界的合作。工作團隊通過持續參與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國際平臺,與部分中國科技企業建立了直接對話機制,并在技術應用領域進行了交流。
“中國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迎來更多交流合作契機。”史德林說,今年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在北京成立20周年,
“我們期待與中國進一步拓展合作,共同為沖突地區民眾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護。”
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林子涵
01
●ICRC在華二十年——東亞地區代表處的前世今生
02
●有關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緬甸開展工作的常見問題
03
●緬甸地震| 加強安全行為倡導 警惕地雷傷害
04
●2025年ICRC在亞洲行動規模最大的國家是哪?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