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心理強健與韌性不僅是抵御挫折的盾牌,更是品格養成的核心動力。虞城縣明德小學以四月份“品格涵養月”為契機,通過系統性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活動,將心理強健與韌性融入品格教育,助力學生成長為“內外兼修、適應未來”的棟梁之才。
一、心理強?。哄懺炖硇耘c責任的基石
1. 從衛生習慣到心理自律
在第九周升旗儀式上,政教主任李曉穎以“健康生活,從衛生做起”為主題,巧妙連接衛生習慣與心理自律。她通過科學數據(如“一雙未洗凈的手攜帶80萬病菌”)引導學生理解“預防勝于治療”的理念,并倡議“21天美麗約定”,將規范洗手、保持整潔等行為轉化為日常自律。這種“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從細節中培養責任感與自我管理能力。
2. 手機管理中的“工具理性”
針對青少年手機依賴問題,“智享手機,健康同行”主題班會聚焦“工具理性”培養。通過案例分析過度使用手機引發的視力下降、社交焦慮等問題,學生學會區分“工具”與“沉迷”的界限。鼓勵學生制定用機計劃,逐步形成“目標導向”的理性思維,讓學生明白:“心理強健的學生,能主動將手機作為學習輔助工具,而非被算法支配的‘奴隸’?!?/p>
二、心理韌性:在逆境中綻放品格之花
1. 心理健康課的“實戰演練”
周五的心理健康班會課以“沉浸式體驗”為特色,分學段設計挑戰場景:
低段“愛心小天使”:學生通過幫助他人感受“被需要”的價值,在助人中建立自信;中段“非暴力溝通”:模擬家庭矛盾場景,學習用“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化解沖突;高段“沖突解決工坊”:以校園辯論賽形式探討“競爭與合作”,培養共贏思維。這些活動讓學生明白:“沖突不是終點,而是成長的起點?!?/p>
2. 特殊群體的“韌性托舉”
學校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特殊學生實施“網格化幫扶”,學校召開心理委員及心理教師專題會議,強化心理安全,構建包括學校心育工作小組+心理輔導教師(年級段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心理委員在內的“四級聯動”心理健康防護網;實行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明確心理輔導教師職責,用關愛和行動“托舉”起特殊群體學生?!绊g性不是天生,而是被‘托舉’出來的。”
結語:讓品格在風雨中扎根
“心理強健與韌性,是品格教育最深厚的土壤?!狈e極心理學理論指出:“當學生學會在壓力下保持理性、在挫折后快速復原,正直、勇敢、同理心等品格便會自然生長。”未來,明德小學將繼續深化“心理-品格”融合教育,通過課程創新、師資培訓與社會聯動,為每一名學生筑牢終身發展的精神根基。
附:明德小學學生品格發展的結構化模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